李玉湛与其一笑先生诗文集之间的探索

2025/4/1 来源:不详

李玉湛,字会侯,又字韫川,字韫川,晚年自号“一笑先生”,同治庚午科举人。一生从教,曾到大理西云书院任监院,后任雪山书院山长。可以说李玉湛是一位有名气的诗人,又是一位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李玉湛青年时期致力于学习有“日记千言,下笔惊其侪辈”之称。

十余岁即补博士弟子员,到省城五华书院受业,三年时间纵览了书院全部藏书,从而学业大进。他自信“两字功名唾手拏”,但几次应试都不得志。以后他回到家乡,恰逢咸丰、同治年间,滇西动乱,李玉湛参与官府维护地方安定,战乱期间辗转于中甸、维西、鹤庆等地平息叛乱。复科时,李玉湛已四十三岁,应试中举。

一、李玉湛前期的诗歌创作

李玉湛早期的诗,意境清新、用词明丽、节奏轻快。题材大多为写景状物,借物抒情。他曾写了大量的咏物诗。他的咏物诗,文字绮丽,联想丰富,善于抓住描写事物的的特征,作细致的描绘,尽力捕捉事物最本真形态,因而所咏事物在逼真的形象之中。

如咏《李》一诗:“脉脉复盈盈,琼花万朵轻。无风霜欲坠,不月夜能明。素颊方梨瘦,幽香比杏清。偶题笙绡句,合笑见深情”。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李花感开时迷人的景象。一簇簇一团团,明丽动人,“无风霜欲坠,不丹夜能明”花瓣轻盈透亮,没有风的时候就像要摇曳而下一样,如若有风拂来,漫天花瓣飞舞的绝美真是让人神往。

花瓣雪白晶莹,就算没有月色,亦能见其华采。诗人,笔触细腻动人,拟容取心,构思巧妙。又用衬托的手法描绘出了李花。没有梨花那样瘦弱,对比杏花却又清香。如此美丽幽香的一树李花,仿佛呈现于读者眼前。李玉湛类似这样抒情优美的写景诗还有许多。

又如:“不上青天想未己,回头我亦云中子。分明山向前坡尽,行到坡头山又起”想到中原诗人常吟的“青天”,于在高原的自己,如此说来,诗人也算上居住在云中了。是人慢步行走,青山一座接一座,已经走到了山头,望见的却是下一个山头。李玉湛这样悠然闲适的诗歌在早期的创作居多。这些诗,清新明快,给人以愉悦感受,使人引发联想。

二、李玉湛后期诗歌创作

丽江民族战乱爆发以后,李玉湛的诗在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辗转各地,亲眼看到了人民遭受苦难、流离失所,乡亲们居无所居,食不果腹。同时自己也备尝艰苦,辗转各地平息战火,战事的反复无常让世人倍感艰辛。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多,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更加深沉,艺术形式也更加凝练。

如《西行诗》其一,诗前部分描绘了林深雪寒,冰封大地的景象,后面则写出了征人顶风破雪前进,誓死战胜顽敌的豪情壮志。诗人从戎参战,对艰辛的军旅生活体验犹为深切,再看《西行诗》其二“睡怜寒被薄,呼取浊醪倾。坐待晓鸡喔,雪花催客行”这些诗,作者极力烘托意境的同时,也十分注意选词炼句,情感更显肃穆深沉。

这一时期,李玉湛致力于战争诗歌的创作,还大量的创作一些反应民生疾苦的诗作,这些诗作情感深重,忧思不绝。如:“雀合余粒认巢飞,燕挟新雏掠树归。旅合日长人意嫩,江村午静履声稀。干戈满地双愁眼,冬夏从征敝一衣。粗粝莫嫌难下咽,可怜採尽北山薇。”动乱期间作者路经丽江次柯。

他看到战火燃起,四处逃难的百姓眼中都充满了惶恐,本来应是春燕啄新泥的悠闲季节,变成了被战火惊吓,衔着幼鸟的逃窜的惊弓之鸟。那样鲜明的对比,诗人眼中只剩下满目荒凉,再也没有乡村生活的气息。衣衫单薄,粗粝餐事的诗人,此刻挂念担忧的,还是那些靠采薇充饥肠的贫苦百姓。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李玉湛在战乱初期写的《哀三君》三首。这三首诗歌是张正泰攻破丽江后,罄竹难书的罪证写照。第一首是哀悼赵准的。张正泰进攻丽江,在守卫东西两关的战斗中,大团总赵准壮烈牺牲。诗人提笔写道“山雨秋不断,岩崩落雷电。草木忽难支,蘼然各委顿。哀哉小菜公,使我泪如线。”。

《光绪丽江府志》有载:“张正泰同王郁文等先攻克西关。以关内有正泰之党,东关亦随失守。团总赵准与其子振辉率团丁接应,至指路碑,遇敌,准四死之。”敌人阴险狡诈,赵准与敌人身亡,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悲痛之情的同时,还讴歌了赵准的浩然正气长存于天地之间。

其余两首是写和献楚、龚鉴亭的,手法与第一首相似。和、龚二人均是丽江民团团练头目,张正泰攻城时,二人全力镇守丽江。张正泰攻入城后先后对二人满门抄斩,诗人闻此惨绝人寰的劣行,气愤不已,当时的他只能写诗哀悼并记录这些护城烈士的壮举。

《和君献楚》一诗直接控诉了张正泰杀害和楚献年逾古稀的老母、无辜的兄弟,连才会叫父亲的“痴子”都不放过,这样灭绝人性的罪行。《龚君鉴亭》诗则着重歌颂了主人公为保家园,激战顽敌,在城墙上大骂贼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三首诗歌成功地塑造了三位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让他们事迹得以传颂。也表达了诗人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三、前后期诗歌对比

1.内容上的转变

他在《咏物诗》题记中说:“咏物之难,难于化工”在《畏人集前序》中又说到:“僻地无聊,则以韵语排遣,非吾所好也”诗人前期可以说是为写诗而写诗,诗歌多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通过细致的观察,相当精妙的刻画,去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形态,看物是物,看景是景,极少参杂个人情感。

如:“众绿苍茫夕照中,紫薇出压一枝红。”描摹景物色泽的变化,渲染了色彩的层次,尽力展现景物的客观美。再如:“破黄柳叶枝枝嫰,飞白梨花朵朵鲜。”内容上大家都是描写自然景色,展现景物的自然之美。后期诗歌李玉湛前期悠然闲适的生活,被战火烽烟打破,他亲眼见到同胞失去亲人和家园,四处流离,乡邻也四散逃亡。

内容也以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战事的反复,亲身从戎后的感慨为主。如《剑川复而又陷次月村韵四首》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战事的反复,人民的喜悲。“捷音喜逐午风来,石宝金华一望开”捷音传来,“不闻飞贼垒”、“几见鼓扬灰”的欣喜之情洋溢于脸上。

那一刹那,人们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日子总算到头了。但不久又“烟尘蹙蹙容无地,劫火茫茫醉到天”希望又被再次点燃的战火扑灭,这满目疮痍的战事何时才能重获安宁,诗人不由潸然落泪。

2.风格上的转变

前期诗歌语言清新,音调和谐,诗风优美,呈现出自然清新的特点。如“蒸成枯树菌,开到故园荷,摇橹几时去,重吟绿水歌”格调柔软婉约,从清新潜近的语言,表现如游丝一般细腻的情感,让人想象连连,是人前期是个多采用一些活泼可爱的词,如“破黄柳叶枝枝嫩,飞白梨花朵朵鲜”叠词的使用让诗歌显得节奏轻快,朗朗上口。

又如:“穿塌楼头抱膝眠,一轮明月千分圆。”出于天然,无雕琢加工的痕迹,尽显真淳之色。诗人还善于选取色彩明丽的景色。如“荷园”、“小溪”、“飞雪”、“花蕊”、“明月”、“新燕”、“禾苗”、“李花”、“榴花”让诗歌呈现亮丽的色彩,提升诗歌营造的清新明丽之感。丽江民族战乱爆发后,李玉湛与好友杨泗藻毅然投笔从戎。

经历了长达十八年之久的烽火战乱,期间写诗歌,意境深沉悲凉,语言凝练深重。这时诗文诗人正当年富力强,胸怀报国济民的壮志。所经之处,他都有一种新鲜的感受,并并用诗人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在他的笔下,凉风、树叶、秋花、积雪、山泉……都被赋予了生命力。

这一时期的诗歌格调况郁忧愁,诗人常感叹:“独惜桓辚真夙慧,干戈泪没几多年”国家内忧外患,家园残破不堪,自己和一众友人投笔从戎亦不能平息战火,还百姓安宁,国家安定。只能让沙场的风吹干眼泪。诗歌用语也不似前期的活泼清新,变得深重凝练。

“倾巢破卵长如此,雾灭烟消唤奈何”、“干戈满地双愁眼,冬夏从征敝一衣”字里行间流露出莫大的悲慨之情,诗中更多是幽暗、凄冷的色调。“天籁萧萧响远林,凭栏夜气凛森森。”萧瑟林声,森森夜色烘托出一片幽冷荒凉的气氛,让人不寒而栗。诗歌选取的景色“月阴”、“霜肃”、“烟尘”、“疏林”、“烟瘴”无一不透露着诗人内心的悲凉。

四、总结

李玉湛的晚年主持雪山书院,常写诗以抒怀,诗名益噪,颇得滇内名士赏识,赵藩曾惋惜说:“先生品质为之不可及,而可惜先生未竟其用,俾国家增一艰难宏济之才也。”可见赵藩先生对他的高度评价。李玉湛自己在《一笑先生自述》一文中说:“先生西南僭夫也。寡言语,鲜结纳,无适、无莫、无追往、无逆来、无沾沽,所遭穷通顺逆,一笑置之,故曰一笑先生。”这里包含了他一生的酸甜苦辣,反映了他晚年那种淡泊的心情,以及看尽世间百态萧然洒脱的性格。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91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