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散文十二家文库散文卷王董玲卷

2023/5/7 来源:不详

拼多多运营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nvrenjkw.com/nxzx/4012.html

王董玲卷

家园

四月法桐尚青青

教杆里藏着爱

一路向东,一路景色

金秋院东头

童年的“咕噜蝈”

别样的假期

家风

家园

文|王董玲

这个庚子之春到来之前,我们的生活一直处于阳光普照的升平气氛之中。女儿大学毕业后找到了工作,上班快一年了,县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她为主角的节目,看了节目,那照人的光彩,是我这么多年来汗水浇灌的花朵,让我喜悦满怀,既满足了虚荣,也确实是我的骄傲呢。临近除夕,她还抽出时间,帮我认真打扫新家的卫生,望着焕然一新的家园,对这个阖家团聚的节日的期待,也使我逐渐地忘却了下半年以来的满身疲惫。

可是,紧随着春节的脚步走来,在除夕之前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像一只巨大的黑天鹅,迅捷地冲击与笼罩了神州大地,当然,我所在的千年古县——沂水城也不能幸免。看着每天递增的染病与死亡的数据,和本地的疫情报告,我们的家园是如此的难过,我们的生活与疫情是如此的接近,信息化时代方便了我们,也使怖人的病毒讯息快速传播。

有人说,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十七年前的非典一样,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始作俑者,据说还是野生动物。无论是十七年前,还是十七年后,大自然对人类已经足够包容,人类却总在自食恶果。关于野味,人类显然已交不起学费。大年初二,相关权威部门联合出台文件,决定自公告发布之日起至全国疫情解除期间,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活动。事实上,从人与动物的关系来看,地球属于所有生物,减少甚至杜绝打扰和食用野生动物,是减少灾难发生的前提。人类作为最高级的生物,应该与其它生物和睦相处,因为,这是我们共有的家园。

为了阻断疫情的蔓延,电视、网络等传媒一再劝导人们要延长假期,戴口罩,勤洗手,别出门。国家也积极派出技术尖端人员攻克这个难题,四面八方的好心人,爱心企业出人出力。远的不说,临沂胜旺手套制作有限公司在1月27日为泉庄镇党委送去40只N95口罩,只一次性医用口罩,只劳保口罩,随后,又为泉庄镇46个村居、各劝返点共送去只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只劳保口罩;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吴鹏作为山东省救助湖北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队的一员,在1月25日下午奔赴湖北。在全面防控疫情的紧要关头,他们毅然选择逆行,共赴疫难。还有政府、军队、志愿者总动员,大家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相信这个疫情一定会过去,我们未来的家园一定会恢复安宁。眼看假期将尽,宅在家里长夜难眠,回望时光,回望家园,感慨良多。

我的父亲原籍江苏,建国初期他考上了山东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前身),毕业时响应支援革命老区建设沂蒙山区的号召,他只身一人来到了沂蒙腹地沂水县,做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栽桃种李后,父亲故去有年了。可是,他留给我的家园呢,一个是再也回不去的江苏老家,一个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千年古县沂水城。作为一名三十多年教龄的小学教师,我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更不断开掘与深入耕耘着父亲留给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老家在丰县欢口。那时爷爷是当地的著名中医,开着很大的药铺。有多大,我不知道,只听姑姑说,每到逢集,都是赶着马车拉钱回家。老家的宅院,是由几个四合院组成的庄园,家里雇着几个长工,十几个短工。前面的组合院里,有几棵枣树,父亲小时候喜欢爬上爬下,总是把肚皮刮得血殷殷的,为此没少挨奶奶的鞋底。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父亲大学毕业后任教于沂水师范,沂水一中建校后,缺少数理化老师,父亲被调到一中任班主任,那个时候我出生了。我最早的家园,就是沂水一中的教员宿舍。沂水一中的主体建筑是建国初期按照苏联人的设计建造的,那高尖顶圆拱门的哥特式建筑,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被拆除。父亲秉性耿直,为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一九七零年分校,父亲执意要去离县城一百多里地的边远学校任教,于是我们全家到了官庄第十中学。我们的家就安置到学校十几里外一个叫石匣的小山村。三间房子,一个院子。门前有一条澄澈见底的小河,给过我无尽的欢乐。春天来了,我们欢笑着扑向她,把挖的野菜淘洗干净,再洗把脸才回家。夏天,我们把快乐交给小河,即便放学之后也还要去河里要快乐。秋天,更有意思了,把飘落的树叶写上心里话,或者装在小瓶里,托小溪的水寄往远方,现在才知道那叫漂流瓶。冬天,我们一放学就三五成团,先去滑冰,玩到大黑天,可以说其乐无穷。

那时候乡镇学校住房条件差,就连交通工具也十分落后。在石匣村呆了六七年,父亲又搬家到离学校更近的解家洼村。这回我父亲就买了三间房子,是三间石头房,在北山前怀,正对大门口外有一个园,一直延伸到西边墙林,墙西边这个林园,栽满了密密麻麻的槐树、杨树,一直延伸到西边大路。与屋后墙连着的,是后山。我的家建在半山腰上,站在门口就能看到通往学校的羊肠小道,还有弯弯的河桥,河桥的旁边就是我的学校。我家屋后面据说就是将军墓,村里的人都说将军墓非常大,我家也坐在将军墓上,这话说得有道理,因为我们开园种树的时候,感觉地下是空的。除去上学时间,我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山上度过的。春捉蝴蝶,夏捉“咕噜蝈”,秋拾萤火虫,冬天滑雪,这个家园带给我多少的快乐啊!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时常梦到那个园子,梦到宽敞的园子里的大枣树挂满了枣子,风儿吹来,哗啦哗啦作响,是八面威风的味道;还梦到柿子树上的柿子红彤彤的,像一盏盏红灯,那么亮,把我的家园装点得那么美;还梦到那座山,那座山上的麻椒树、苹果树……当然,梦中常常出现的还有那条通往学校的石板路,还有那儿时的伙伴……

改革开放后,乡镇里的高中都撤了,父亲又回到县城来上班。那时我家安在县城学校,两间砖房,有自来水。这是我的家园从农村又回到城里的一个跨越,母亲为了纪念这个不同凡响的历史跨越,特地在门口栽了一棵香椿树。时间真快,十几年过去了,父亲退休了,香椿树也如碗口粗了,我们兄弟姐妹也都上班了。父亲在县城的龙泽丽都小区买了楼房,这已经是我们的第八次搬家,一进去铮明瓦亮,这才是干净明亮的家呀。

退休后赋闲在家的父亲,常常想念他的老家,就想回去看看。于是,在离家多年后,我陪他回丰县老家探亲。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老家早已不是父亲记忆中的模样。他带我拜访那些我并不熟悉的亲戚,可以看出,他很兴奋,又很惆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感慨父亲一样有,那些远亲与近邻我很快就忘记了,但父亲的乡愁却深深地留在我的心中。待了两天我要回来上班,父亲过了不到十天也回来了。从此以后,父亲再也没有回到那个遥远的家园。

参加工作后,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婆家在县城东郊,爱人也是非农业户口,村里没有我们的宅基地,那时候我的单位没有房子分给我,公爹原来建造的磨坊,改造成了我的婚房。那是三间大瓦房的一个院子,离我工作的学校有五六里路的样子,骑摩托车要十分钟,如果步行则需要三十分钟。后来女儿出生了,女儿上学了。女儿的学校在城乡结合部,十几个老师,一个班五十多人,是附近最大的完全小学了。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和更好的照顾,我的家也是一搬再搬。

随着沂水城区的迅速扩大,我们的家园成了临街的店铺。店铺的后面有两个闲园,前面的园子放着一些常用的工具,后面的园子闲着种菜。与其说是种菜,也不过种一些季节性的蔬菜,像春天的小油菜、生菜,夏天的茼蒿、茄子、辣椒,秋天的大白菜、萝卜之类的时令菜。终于因为人口少,吃不动,所以后来也就不种了。但园子闲着可惜,园子的外墙离路面还有两米的空,我就栽了一部分果树,有蓝莓、桃树、柿子树……这些果树不用像蔬菜那样精细管理,就省劲多了。前年我种的核桃、杏树、桃树都已经结果子了。爱人本家的叔叔看这园子闲着可惜,也进去种一些粮食作物。后来只有无花果和石榴树还活着,其它的果树疏于管理都枯萎了,就连七八棵香椿也死掉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诚不欺也。

前些时日,我去园里打扫,看到积攒了一秋的枯枝落叶,快过年了,有必要收拾收拾了。我在动手捡拾着垃圾,路过的邻家孩子说:“三婶子,创建卫生城市的不来检查了,你歇一歇吧。”我说:“卫生城市在我心里,我的地盘还得我打扫。”孩子心疼我身体不好,犹豫着说:“现在是老爷爷的园了,他种园应该他打扫吧。”我说:“不管谁的,在我家这里,我就得打扫。不然谁走这个地方也不好看呢。”边打扫心里其实已经有些别扭了,我一年好几次过来收拾,难道收拾的是别人的园子吗?后来转念一想,什么你的园我的园,人生不过百十年。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千顷,日食三盅。何况都是自家人呢!这样一想,也就释怀多了。

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后来我们又购买了商品房,有了小区的物业管理与服务,与过去相比,家居环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住在干净明亮的楼房里,物质供应十分丰富。回望父母的家园,再看我的家园的屡次变迁,可以说我们见证了这个大时代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当年伴随我欢乐幼年时光的穷乡僻壤,现在也都是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了,当年的推碾子拉磨粗茶淡饭,落着补丁的粗布衣捉襟见肘,也都一去不复返了。同样的,我那青葱岁月韶华时光也一去不复返了。时光淬炼了我们的容颜,在生活方式与审美价值等方面,我的家园似乎也在乘着信息时代的快车,不断地别开生面呢。

秉承着父亲的情怀与雅趣,作为一个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修炼自己,在传统文化的沃土家园中孜孜以求。近年来我学习书法,学习国画,学习近体诗词的欣赏与创作。经过努力,我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临沂市作家协会,临沂市书法家协会等等。在读贴临摹、水墨丹青与平平仄仄的诗词韵律中打发着业余时光。同时也期待着女儿的进步与成长。她的家园一定是与我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不一样的家园。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发展,丰满的经历才是富足的人生,传统文化永远是我们家园的精神食粮。

四月法桐尚青青

文|王董玲

再有一个月就是清明节了,每年的四月份,法桐的叶子在风来的时候已经像摇晃的铜钱一样啪啪作响了。有关新冠疫情的事,网络媒体还在马不停蹄地报道,宅在家里,又想起公公生平的日子。

十六年前,我的公公69岁,浓眉,大眼,厚厚的嘴唇,高挺的鼻子镶嵌在他那白皙的脸上。一米八六的个子,高大魁梧的身材,人送外号“张大个子”。

公公十岁就没有了父亲,是他母亲独自一人把他弟兄姐妹四个拉扯大的。那个时候家里少吃缺穿,饥一顿饱一顿,衣服总是缝缝补补再穿,住的房子更是东边漏雨,西边透风。

成年之后的公公不光心灵手巧,还特别爱帮助人。听邻居们讲,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傍晚,公公在街上碰到一个摔伤的老汉,大家都看热闹,医院离得又远,老人疼得大汗淋漓,他就把老人扶回自己家,用自学的推拿技术和最拿手的治疗骨折技术,治好了老人,并亲自把他送到家。退休后更是闲不住,这家的铡刀豁了口,那家的机器掉了螺丝,只要他知道准没二话,保质保量免费维修。他好像对机械有特别的悟性,只要他看过的设备,回家简单画个草图,就会做。连四五岁的孙女都知道爷爷的本事。记得孩子外出碰到身体不好的人,总是说去找我爷爷给治治吧,他一定能治得好。

他老人家几乎没上学,就靠平时的勤学好问识了很多字。如今读《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都不在话下。他还喜欢看杂书,农用的、医学的,见到啥书看啥书。

我公公还特别疼爱孩子,没有老年人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打我女儿一出生就得到了公婆的疼爱。早上等孩子醒了,公公就过来看孩子,等我精心地给女儿穿好衣服,公公就抱回家交给婆婆,晚上喂饱了再给送回来。我公公在家干维修,跑电焊。我女儿玩腻了,不管天有多热,不管爷爷有多忙,就抱着爷爷的头猛亲,不让干活,还淘气地把工具到处扔。公公总是笑着说:“小雨雨想雪糕吃了?想吃点心了吧?爷爷给钱买去吧。”就这样,女儿看出了门道,想吃东西了,需要零花钱了,就去折腾爷爷。而老人家总舍不得说她半句。我脾气不好,动不动和孩子喊大嗓。公公总是批评我,怪我声音大,担心吓着孩子。女儿从幼儿园到六年级,都是公公骑着单车来回接送,春夏秋冬,风雨不误。到六年级下学期孩子都九十多斤,一米六四了,经我再三恳求,他才不再接送,可还是按时站在家门口等,就想赶火车一样,一分钟一分钟地等。

我公公不仅对孩子好,对待我也和亲生女儿一样。记得有一次,天下着瓢泼大雨,我等着家长来送雨伞,直到送走所有学生,看到远处蹒跚走来了我的公公,他光着两只脚,两个裤管已经打湿,泪水立刻模糊了我的双眼。老人家不仅给我送来了雨具,还怕我过桥危险,就一直站在大门的屋檐下,等我下班,陪我一起回家。

就在那年冬天,我公公患了重病。手术后头发全白了,眼窝深陷,颧骨高高,毫无血色的脸上满满都是痛苦表情。天天挂吊瓶,已经一个多月起不来床了,身上的肉都疼,要靠我们帮他摩挲减轻疼痛。我干活粗糙,捋着,捋着,总是捋得他喊才知道弄疼了他。于是,我尽量小心、再小心地服侍着他,尽量减少他的痛苦。若是可以,我一定代替他去受这份罪。可惜……握着老人家的手,捋着越来越瘦削的胳膊,是的,手是热的,身体是热的,可是这热量还能维持多久?想到这里,我的眼泪就会不自觉地流下来。

油灯将残,就让它残吗?花之将萎,就让它萎吗?不,不!记得我看过杨立平的《泥墙上的小花》,是说一朵花只需要一捧土,有时人生也只需要一捧土。对我公公来说,人生需要的这捧土就是能治疗他病痛的灵丹妙药,可是在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我的公公需要的那捧土又在哪儿呢?

那年的冬天格外冷,虽然没有一片雪花飘下来,但空气中仍然浸着丝丝清冷。公公居室外的法国梧桐也格外奇怪,若在往年,深秋时节就落光了叶子,而初冬时分仍有三分之二的叶子迟迟不肯离去。可能是树妈妈不舍得儿女的离去,不顾季节的交替,仍然尽力挽留自己的孩子。但它的孩子看起来有些落寞,有时候无聊地晃动几下。

就在冬至的前一天下午,北风特别大,天也特别冷。我下班之后来到婆婆家,照例来到公公的床前。公公看见我,示意我在床沿坐下。我顺从地坐下,准备像过去一样听老人家讲他那些天南海北的故事。但公公一改常态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孩子呀,留给我的日子不多了。”他看我愣愣的,就顿了顿说:“虽然你不说,但三子脾气不好,你受的委屈,我和你妈都知道。等我好点儿,就去给你们要块地皮,拉个大院把店铺搬回家。我不行了就让你哥和三子去要。你们也抱起膀子来好好过。我合了眼也就放心了。”原来他还是担心他儿子的坏脾气。听到这里,我的眼泪刷地下来了。此时此刻,我的委屈,我的辛酸,千头万绪一齐涌上心头。公公知道去日无多,不顾病疼的折磨,仍在安排我们的未来!仍然放心不下我们的生活!我也知道公公和我这样的谈话不会再有第二次了,婆婆也坐在那里陪着我哭。我控制不住地说着这些年来我的一些心酸事。公公躺在那里,听着我的述说不断地点头。两位老人不断地劝慰我。回到家里,我趴在卧室里号啕大哭。我哭我的公公,这么好的老人,为什么苍天不见怜!我恨我自己,怎么跟一个深受病痛折磨的老人说这些!

“饭好了,快吃吧。”爱人喊我了。我没有解释,也没去吃饭,只是陷入一种莫名的烦躁和担忧之中……

果不其然,就在我们谈话之后几天,公公身体越来越虚弱,喘气就很费力了。我握着他的手,帮他捋着。他用另一只能动的手在灯光下面晃了晃说:“天明了呀。”看着他眼里透出希望的光芒,我没有说破。大哥说是天刚黑呢。他“哦”了一声,一会儿又重复同样的话题。眼不停地去看表,老说等等、等等。就在凌晨三点,我握着的他的手,指尖开始变凉,我们的心也痛到谷底!但他眼睛仍是不停地看表,最后就在3点12分的时候,公公用力地对我说:“雨雨,雨雨……”然后用力地看了我一眼,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天明了,是想让孩子回家让他看一眼!他想孩子!

时间定格在5年11月28日!每当我回忆公公临终时的情景,我就悔恨不已。怪不得他一遍一遍地看表,是盼着孩子回家看看他,他也看看孩子呀。他说天明了,是他希望中的天明呀!我们笨,终于没能明白老人的良苦用心!直到凌晨三点十二分,他终于没能等到他最爱的孙女,就走了……走得太匆忙了!我们根本就没有任何心理准备!那时孩子上的寄宿学校,一周才回家一次。因为孩子上晚自习,一直都住校。我们是想天明把孩子带回家的。当时他说等等,我们当时都不知道他等什么。现在知道了,却什么都迟了!

我的老公公,您在天之灵能原谅您孩子的愚笨吗?若您在天有灵,您看到我们的悲伤了吗?您看到我们的后悔了吗?您看到我们的呼唤了吗?可惜的是当时我们没想到公公这么快就撒手人寰!这眼神恐怕要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里了!

改革开放四十年了,我们的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吃穿不愁,有房有车。您的雨雨也已长大成人,可是您老人家再也无法看到了。腊月的法桐叶子也随着您的离去而离去,徒留凛冽的寒风呜呜悲鸣!

教杆里藏着爱

文|王董玲

教杆那点事,说起来有些渊源。

前几天,一位远亲的舅家表弟到我家来玩,用自豪得意的口气,说起他上学时候,老师因他犯错打他时,他猛地夺过教杆一折两段,说话那感觉就要把教杆打在老师身上的味道。这个故事,他说过多次,以前说的时候,我总能忍耐一下,不说什么。这次不知道为什么,我很不容忍他对老师的这种态度,就说:“这就是你至今还在出大力的原因!”我看出他满脸的不快,就不再说啥了。

思前想后,假如我上学的时候,老师肯这么用教杆敲打我,也许现在的我,也能出人头地了。我的学习生涯没有太多的起伏,至今我还有些许遗憾。这倒不是说明我是个特好的孩子,而是因为我有一个严厉的教师父亲。整个学生生涯,几乎是大错没有,小错不断,可能也够不上教杆敲打的条件。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王老师去赶集回来早点儿,我和他女儿还有两个同学的作业没有做完。老师就把我们叫到讲台上,排起队来,他女儿在最前面,我在最后面,老师挨个用教杆敲。当敲到第三个同学的时候,我就转到第一个同学的位置了;当老师从后面打过来的时候,我就又转到后面同学的位置去了。班里的同学哄堂大笑,老师也哈哈大笑,一高兴就让我们全下去了,所以仅有的一次挨打,也让我“聪明”地躲避过去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挨过老师打。

每每想起这些,总免不了得意一番、偷笑几声,现在想来,那实在不是一件好事情。经过老师的责罚之后,学生都会再难忘记过错,知错必改,不忘羞耻,经过一番发奋努力,一般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我总是羡慕那些被老师敲打过的孩子。

人生匆匆,不觉已近半百。其间,有困惑、有烦恼、有希望、有失败、有努力,也有收获,但是成功的地方,不多也不大。总感觉自己愧对先人,未能成为一位可以光宗耀祖、告慰祖宗的成功人士。究其原因,一是自己天生愚笨,才学疏浅;二是缺少老师教杆的敲打。自从自己也当了教师,对不听话的学生,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很想像对待自己犯错的孩子那样,抓过来狠打一顿。感同身受,才明白一个道理:教杆里藏着老师浓浓的爱!

一路向东,一路景色

文|王董玲

一路向东。

一直向往高山的坚实,群峰的巍峨,周末便约了几个朋友,一同前往莒县双龙山。

心之所向,没有比这更好的理由了。

沿着雪山河南岸,一路向东,看着雪山河里枯萎的荷叶,好像满世界的繁闹,都提不起她的兴趣,我知道她是把一生的希望,都储存在黑黑的泥里,期待来年春姑娘一声轻轻的呼喊,更期待来年夏天荷叶擎不动的绿和荷花瓣里藏着的夏天。

一丝风来,惊动了金色的芦苇。沿岸柳也不再是盛夏的模样。褪去绿色的枝条,急需一场雨的洗礼。秋天没有雨来,今冬也没有雪光顾。崎岖的山路,泛着银色的光。果树的枝条伸到路上来,拍打着车窗,打着招呼。

黝黑的山脊,枯萎的黄茅,半秃的枝丫写就深冬的荒凉,半哑的牧羊人喊着奇怪的调子,训斥着他那三五只还不成群的羊。灰白的山石,干枯的荒草,精致的凉亭,都在几只喜鹊唧唧喳喳的叫声中寂然静立,好像这些根本满足不了它们此刻的欲望,而是在思索一道几何难题,专心回望一道心仪已久的风景。只有漫山遍野的刺松或许在回忆尘封已久的往事,在微风中洋溢着笑意。

山脚下有一片良田,还有稀稀落落的几户人家,有家烟囱里已飘出缕缕炊烟,我仿佛闻到了农家饭菜的香气。小小村落旁边是个长方形的水库,仿佛一块蓝色的玻璃镶嵌在山坡底部,在袅袅的青烟中,这块玻璃也随着青烟左右摇动它那笨拙的腰身。对面的一座小山上,偶尔传来几声牧鞭的脆响。如果离得近,你就会听到这声音如同晴天里的霹雳,让人心悸,好像牧羊人的威风凛凛都随着这挺阔的鞭音甩了出去。

朴素的山,它此时的华丽也许就是几声鸟叫、牧羊人的叽哩哇啦声、几株傲立田陌的秃树、几座半倚半靠的凉亭。正是这份朴素,这份坦然,这份历经无数风雨的粗犷,成就了大山之美!

站在它面前,你无法呼吸,无法怀疑它的高度,更不要质疑它的威严,因为一切与它相比,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它不言不语,沉着冷静,永不服输,正是这种最有力的修行,让我们这些从风雨中走来的人,心甘情愿地爱它——爱它的坚实,爱它的挺拔,爱它的粗犷……

想起在沂水电视台颁奖典礼上,黄志忠老师写的一篇散文《一路风景》,此时此刻,我也想说,一路向东,一路人生,一路坎坷,一路风景!

金秋院东头

文|王董玲

几个月之前,就和王姐商定到秋天出去轻松一下,直到十月三日方才成行。

我也是多次去院东头这个地方玩,要么是初冬,要么是早春,虽说是被那里的自然风光深深地吸引,但毕竟不同的季节,风物自然是有区别的。在秋季出游院东头,还是首次。尤其是此行,更是有种“秋日胜春朝”的感觉。

我们沿着果园路向山里走,路边左右栽满了一排排的各种果树。这时的果树结满了红彤彤的果子,这一串串、一树树、密密麻麻的果实,如同无数颗闪亮的星星点缀在树上,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奇异的光彩。这些果树又如花枝招展的女兵,一排排地守护在路边,又像浓妆艳抹的贵妇人,妩媚地站在田野,唱着一曲无声的歌谣,用迷人、娇美的身姿诠释着这个秋野的无穷魅力。

同行的身为农业科技专家的姐夫说,这些果子再有十天就可以吃了,那时的果子又脆又甜,没有了涩味。果园的苹果和雪桃大部分还套着袋子,有几树已经打开袋子的苹果,个个犹如小姑娘粉红的脸庞,肉嘟嘟的可爱之极,让你忍不住想去抚摸一把,品尝一番。当你偷偷地采摘一个红的就要撑破皮儿的小苹果放到嘴里的时候,一种涩麻的甜味立刻醒豁了味蕾,看来时候还不到,还要等待一些日子才行。

随和的王姐一边给我们拍照,一边说说闹闹,给此行平添了无数欢笑。尤其是姐夫,平时公务繁忙,今天忙里偷闲,一路驾行,成为我们的“服务员”,言语间幽默风趣,逗得我们一阵阵哈哈大笑,让我们的旅程更多了些甜腻和诗意。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到了蒙山龙雾茶基地,姐夫逐一给我们介绍各式茶的来源、性质,给我这个门外汉上了生动的一课。

我们逛了逛颇具特色的院子,看看天色不早,直奔西墙峪村。吃饭的时候,王姐夹了一个鸡爪放我碗上,眨巴着一双睿智的眼睛,一本正经地说:“给你,你不是练行书吗?吃了它就会写了!”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这些日子以来,行书成了我的一个大难题,写不好就睡不着觉,王姐的这句话一扫我满腹的沮丧。张姐也说,吃了凤爪之后,写字就能龙飞凤舞了。哈哈,果真如此就好了,两位老大姐真会安慰我脆弱的小心脏。

下午我们又绕着周围的山转了一圈,到影视基地转了转。影视基地建在半山腰上,门前高大的柿子树挂了几盏红灯笼,里面的农家小院也是各具特色,路旁的标识不仅特色鲜明,还很美观实用,这无不体现出老区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离开影视基地,我们又到了采摘园附近的景区玩。还没到红柿采摘园呢,远远就看见满树的金黄,满树的灯笼,满园的诗意。看到这红彤彤的柿子,我馋涎欲滴。刚好一个甜得快要撑破皮的柿子,正好跑到我的嘴里,哇!满嘴都是蜜一般的甜!

红霞已经漫上了西天,斜照在浴仙湖西边不远的峙密山居的古建筑群上。峙密山居隐居在这个山水田园之滨,人杰地灵,使这些高大的建筑群在此地显得尤为尊贵。

说起峙密山居的名字有一段历史渊源。传说古时候,这条峙密河流域属于诸侯国莒国治下的密邑。莒公子分封此地,将自己的军队留出一部分作为警卫队,其他的转为农垦,农业生产与边防建设两不误,密邑及周边地区迅速发展繁荣起来。莒公子在峙密河边采花捉鱼,载歌载舞,把密邑变成了独立王国和乐园。后来的刘家店子春秋古墓的考古发现似乎证明了这些不仅仅是美丽的传说,那些丰富的出土文物与现代人进行对话,莒公子及密邑的故事都曾经真实地存在过,发生过。峙密山居就坐落在这个密邑遗址之上,峙密山居的名字也是这么来的。

峙密山居的大夫第、状元府等建筑在晚霞的照耀下更是古色古香,仿佛在向人们昭告: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山一石都很特别,都有故事,都欢迎你!此时的迎宾大门显得更加雄壮气派。养鱼池里的鲤鱼,成群结队地游动,红的、花的、橘黄的……各种各样的鱼儿多得数不胜数。有的吐着泡泡,有的抬起头来向我们示意,还有的看到我们的到来高兴地打着旋。

回来走到石门水库大坝的时候,正好无人机在天上悠闲地嗡嗡着,不远处还有几只喜鹊在几棵高大的槐树上叽叽喳喳地闹着……

到浴仙湖的时候,快到傍晚了,湖边的黄花还倔强地摇着高傲的头颅,女贞子花已经开得那么热烈了,随风摇摆着妩媚的腰身。我不确定她的表演能吸引多少年少清纯的蜂蝶,但是确实为这浴仙湖平添了无尽的魅力。远望湖水,只见这红彤彤的湖水缓缓流向墨绿色的深山,伸向不知名的远方……

“浴仙湖”又叫石门水库、寨里水库,是沂水县第三大水库。这里环境优美,湖水清澈见底,是院东头镇的重点保护水源。顺着湖泊的尽头往前看,我们可以看到前方有一家寨子山水厂,专门为院东头镇居民提供饮用水。

关于这条湖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当年吕洞宾在此修炼之前,牡丹仙子对吕洞宾心生情愫,也来到对面山上居住,日久生情,终于碰撞出爱情的火花。闲暇之时,二位神仙便经常来湖里洗澡纳凉,游泳嬉戏,所以这里呢也被老人们称之为浴仙湖。

浴仙湖的湖坝上非常宽阔,并排六车道没有问题。坝上的人们有的买卖芋头、栗子之类的农产品。等我们把西山的景色看了个饱,天也已经黑透了。

这一路的风景,一路的欢笑,一路的诗情,一路的甜腻,陪伴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秋日。这样的秋日、这样的情意、这样的开心、这样的特别,让这个普通而又平凡的日子平添了无数暖意,在这越来越冷的天气里,怀揣这份幸福,温暖着每一段寒凉的时光。

童年的“咕噜蝈”

文|王董玲

“汪、汪、汪”大黄朝我吠几声,又朝家的方向摆摆头。这是它第几次喊我回家了?“你先走吧,我还要捉‘咕噜蝈’呢。”我告诉大黄(我家的狗)。

“咕噜蝈”是当地的叫法,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它的学名叫什么。它的翅膀大,印象中它的身形跟豆蛾差不多,但是大豆蛾三四个码号,飞起来比蜻蜓大二码。

我家后面有一条约两丈宽的横贯东西的石板路,路北边是个闲场,闲场紧挨着的是村大队院,大队院的院墙上栽着一些葫芦。捉“咕噜蝈”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发生在葫芦开花的夜晚……

每个夏天葫芦开花的时节,下午放学之后就盼着天黑,我们总是急乎乎地吃完晚饭就跑出来,来到葫芦藤边,看看小伙伴们来了多少,然后找准最佳位置等候“咕噜蝈”的到来。

等月亮爬上树梢的时候,影影绰绰,悄无声息,正是捉“咕噜蝈”的好时候。

乡村的月光总是格外明亮、迷人!开放的葫芦花在月光的照射下,大朵大朵的奶白色诱人、可爱!一墙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着,墨绿色的叶子舒展着她妩媚的身姿,配合这朵朵琼花正演绎着一场场精彩的舞剧!难怪这些“咕噜蝈”总是冒着被捉的危险跑来!那不仅是“咕噜蝈”的最爱,也是小伙伴们的最爱。

大人们在场院边悠闲自在地三个一团、五个一伙闲谈,看热闹。

我们摸透了“咕噜蝈”的脾气,摘一朵葫芦花,用手小心地捏着,半蹲半站在葫芦藤下面。手轻轻地捏着花的底部,那架势就像是举行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一动不动地等待这些天使的到来。它要来的时候,耳边会嗡嗡作响,我们立刻屏息凝视,只要“咕噜蝈”的长嘴须触到花的底部,当手里感觉到它软里透硬的滑滑的丝在抖动、试探时,我们找准位置猛然一捏!哇,抓住了!抓住了!心里有说不出的欢喜!

捉“咕噜蝈”是有技巧的,如果手拿着花柄太靠下,捏不住它的须;如果太靠上,花的口闲空太大,“咕噜蝈”的丝容易从旁边滑走,也捏不住。捏早了,惊了“咕噜蝈”;捏晚了,“咕噜蝈”吃完花粉就走了,要不早不晚恰到好处才行。

我在小伙伴里面,捉“咕噜蝈”还算是能手,只要我愿意,一晚上捉个七八只没有问题的。等捉够了“咕噜蝈”,时间也不早了,我们也该回家了。小伙伴们一边走一边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地各自汇报着自己的战果,有快乐,有希望,有留恋,有失望……不知道回家又得做个啥梦呢?这时候才发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浑身都痒。可这些丝毫不影响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仍然咧着嘴,抓着痒,得意洋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大黄摇着尾巴,屁颠屁颠地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像摇头晃脑的老学究,好像随时要参与讨论一样。

此时的月光依然如水照人,她给大地披上银白色的纱裙,茅屋、树木、街道在她的笼罩下显得那么恬静而安详。月亮透过柳梢,把温和的笑容,给了大地,给了我们,给了我们这个可爱的世界……

故乡那些个月光格外明亮的夏夜啊,总是那么让人怀念!童年那些个许许多多的可爱的“咕噜蝈”啊,总是那么让人着迷!你们是益虫呢,还是害虫呢?可是,不论你们是益虫还是害虫,那都是我对故乡暖暖的、美好的回忆啊!

别样的假期

文|王董玲

作为一位小学教师,平日里上班,可以说是勤勤恳恳,劳碌奔波。就要放寒假了,内心里充满了期待。终于可以睡到自然醒了,也可以走亲访友,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还能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在冷嗖嗖的寒假里添上精彩的一笔。怎料,这个寒假竟然变得有些漫长而无措。

年伊始,新冠肺炎这场瘟疫就从天而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牵动着我们的心。当我们整天跟床相亲相爱的时候,心里装的不是睡到自然醒的舒适,也不是贪图生活的安逸,而是希望早点看到家人们团聚时微笑的脸庞。

开学时间已到,警报还没有解除,我们一是担心孩子们的学习,二是担心孩子们的健康。孩子们、家长们更是着急,一遍遍焦急地问询,什么时候开学?问的最多的还是在家里怎么学习。我作为千千万万教师中的一员,也是没有主意呢。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为了孩子的学习,沂城街道中心校杨立国校长连夜开了视频会议。疫情就是命令,从领导到老师,无一闲人;也不管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一二点,只要有任务,有命令就立刻行动起来。

我也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开始了各种准备工作。认真学习了学校领导发来的如何进行网课的视频课,但好多信息技术还是似懂非懂。我也下载了好几个直播器,没有一个会用。我继续忐忑着,还是赶紧做课件吧!面对的可是五十多个学生,五十多个家庭呢。找课标、选图片、定答案……

一节网课上完了,同事们和家长们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5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