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处觅桃源三联中读
2023/1/1 来源:不详北京最好的荨麻疹医院 http://m.39.net/pf/a_8833311.html
原文
梅静载于中读App又是一年春深时。
在扬州东关街深处的一座小院里,爬满马头墙的藤萝葱翠欲滴,亭台下的碧水逶迤流淌。池边石桌旁,主人夫妇一边喝着红豆粥,一边聊着家常。他们身后,一扇满月冰梅花格门将这幕场景定格成了一幅画框。
这是祥庐,扬州私家小庭园的代表。这里的生活,吟唱着扬州人的寻常幸福。
方寸有洞天
祥庐的主人杜祥开,一个土生土长的老扬州,由于这个园子,他成了扬州响当当的“名人”。
“哦,那个会造园子的人呀!”人们总是这样说。
“其实,我只是喜欢,从没想过要出名。”杜祥开一脸的实诚。
现年63岁的杜祥开,打出生起就住在祖辈建于康熙年间的这座老宅里。从他家出去几步,就是个园、逸圃、冬荣园等百年名园。园子里那些迷宫似的楼阁、可以躲猫猫的假山、鱼儿游弋的池塘、蝴蝶纷飞的花丛,都留下了他和小伙伴玩耍的身影。他常想:“如果能住在这样的园子里,该有多美!”
成年之后的杜祥开,经历了下放务农、回城进厂等诸多波折。这些艰苦的人生历练,让他拥有了百事能动手的好本事。闲暇时光,给家里打上几件家俱、整修一下花坛厨房,对他来说只是小事一桩。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儿时的庭园梦开始在他的心里抽枝发芽。对此,家人有些不信:总共一百一十平米的地方,还要满足正常居住需要,能搞出啥名堂?
杜祥开却自有盘算:室雅何须大,方寸也洞天。他先将破败不堪、面积为七十平米的正屋,按照扬州传统民居即面阔三间、梁设七架、木格门窗、青砖到顶的程式,进行了彻底翻建。为了增加使用空间,又不让院子显得局促,他在客厅外挑出一间七个平米、三面透空的门厅,与卧室外的敞开式廊道相接。由于冬暖夏凉、通透明亮,这片区域成了杜祥开和家人最常待的地方。为使建筑更有层次感,他给门厅设计了一个歇山顶,脊角向外延展,与两侧的平直屋檐形成高度与线条的错落。
对于剩下的四十平米,杜祥开提出了一个更令人惊诧的设想:建个亭子!逛过园林的人都知道,上规矩的亭子,八只角,八根柱,怎么着也得将近十平米,往他那院子里一搁,转身的地方不都没了?
杜祥开不说话,一个人在院子里踱踱划划,两个月后,一座两角亭,即只有八角亭四分之一大小、占地三平米的亭子,贴着院墙的东南拐角俏生生地立了起来!而且,传统亭子的元素如美人靠、匾额、抱柱等一样不少,亭子里,还搁下了两只小藤几、一张小藤桌!
那会儿,扬州还没一户人家在院子里造亭,杜祥开的这座两角亭如独秀牡丹,惊艳了众人,前来赏奇的邻居、朋友络绎不绝,就连扬州市古建专家赵立昌也被吸引来了,并大加赞叹:“你能在这么小的院子里,造出比例如此协调、样式又如此规范的亭子,真是妙手!”
亭无山不秀,园无水不活。深谙此理的杜祥开,又在亭下开挖了一个小池塘,曲曲弯弯通向东卧室廊道的下方。再选用小巧玲珑的湖石,在池边、亭沿堆叠出挑、飘、空、透的山形,使小亭如立山上,池水幽深莫测。
立体之美胜于平面。年,杜祥开在面积仅为九平米的西厢厨房上面,加盖了一间舒檐展脊的“紫气阁”。这座阁,让园子如同添上了羽翼,神采为之一焕。登阁推窗,又有四面风来,八方景聚,好不快哉!
园子的“硬件”,杜祥开倾尽了心血。园子的“软件”,他同样精雕细琢。他在池上架设的小桥,上下台阶总共六级,桥宽仅为三十公分,但木制栏杆刷上鲜艳的朱漆,顿时像一只眼睛,点亮了整个小院。正屋对面的白色院墙上,一枚五福砖雕仿佛半透半掩的花窗,让院子的幽深有了无尽的延展。沿门厅而下的两级踏步,他设计为半圆形,使得去往院子的任何一个方向,都十分舒适自然。
无花不成园。杜祥开的园子里,有名有姓的植物就有近百种,空中攀爬的、地上生长的、水中飘浮的,几乎每处空间都能成为这些生灵的乐园。四季轮回,次第开放的花儿仿佛泼洒的颜料,将园子染醉了一层又一层。
杜祥开有一手不错的刻字技术,他把文人书家给园子题的词刻在石头、竹子、木头上,然后或挂或嵌,墨香就从这些字里散发开来,飘满整座园子。有人数了数,他家的匾额共有八枚,楹联、抱柱七副。
二十多年的精心打造,让杜祥开的园子赢得了“扬州最小却最精致庭园”的美誉,慕名参观者每年多达数千人。年8月,杜祥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祥庐”,被列为扬州市历史建筑而受到了保护。
不变的园林梦
面对纷沓如云的参观者,杜祥开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这园子的看点,在于把扬州普通人家的园林梦变成了现实。”
坐拥一园,此生皆足。这是千百年来,扬州人萦绕在心头并浸入骨髓的梦想。
扬州造园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建都广陵时就曾“筑钓台”。吴国更为江都国后,又建了可游小船的章台宫。南北朝时,南兖州刺史徐湛之在扬州城北陂泽间建风亭、月观、吹台、琴室,并广植果竹与芍药。寺园一体、锦绣华美的大明寺亦在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建成。至隋唐,由于扬州政治地位的显要和商业经济的繁荣,造园之事日盛,先后兴建了规模宏丽的炀帝宫苑、幽深清雅的禅智寺、木兰院等。
在藩王苑邸、官筑林苑、寺庙园林气象隆盛的同时,因扬州社会安定、风光秀美,许多文人儒商汇居扬州,私人筑园在唐代渐成风气,诗云“园林多是宅”。其中,文字可考的就有周济川别墅、窦常白沙别业、张南史宅、万贞家园等数十座。《太平广记》如是描述药商裴谌的园子:“楼阁重复,花木鲜秀,似非人境,烟翠葱茏,景色妍媚,不可形状。”
在文化欣荣的宋代,扬州人更加追求生活的诗意与唯美,加之一些著名文人与扬州的交集,扬州造园技艺愈发精进,欧阳修守扬州时所建的平山堂“栋宇高开古寺间,尽收佳处入雕栏”,苏轼任扬州太守时建的谷林堂“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至元代,富绅赵氏在旧城东北大街东首建有景象万千的明月楼,大书法家赵孟经过扬州时为该园挥毫题咏:“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明代中后期,盐业、漕运的发展带动了扬州经济的繁荣,并大大推动了扬州的造园活动,一批营造精湛、影响广泛的名园开始出现,如瓜洲于氏的于园、仪征汪氏的寤园、扬州城西南郑元勋的影园等。财力、运力的许可,又使叠石造山成为园中常景。至此,掇山、理水、建筑、花木四项造园基本要素臻于完备,扬州造园技艺趋于成熟。其间,主持营造寤园、影园的吴江籍造园名师计成,在仪征总结多年造园经验,著成《园冶》一书。
清代,由于扬州盐商的富可敌国、归里官员及文士的逸趣追求,以及乾隆皇帝的六次巡幸,扬州造园迎来了鼎盛时期,不仅数量逾百,而且精品杰作迭出。如北郊湖上的园林群落以及叠石积翠的片石山房、假山四季的个园、回廊环绕的寄啸山庄、溪谷幽深的小盘谷等。游历丰富的名士刘大观在欣赏扬州园林后,留下了“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的赞誉,并被《扬州画舫录》记载。
兼收南北是扬州
扬州处中国南北交汇之地,北方皇家园林的端庄大气与江南民间宅院的轻灵雅致,亦在扬州园林中融为一体。
作为园林不可或缺的要素,扬州园林建筑兼具二者之长的特征十分明显。比如屋脊脊身高大,比江南的看上去厚重,但通透的花脊形式,又比北方显得轻秀;屋角起翘坡度平缓且出檐深远,较南方低平,比北方舒展;青砖本色的外墙,比南方的粉墙黛瓦添一分沉着,又比北方的黄瓦红墙多几分清素;檐高与开间的比例在0.9-1.0之间,与北方的常规做法0.8相比,感觉较为高敞。
园林的重要元素——叠石,由于原料非扬州土产,明代中期以前在扬州园林中罕为使用。而苏州,因域内盛产黄石、湖石,宋明时已广为运用,并形成苏派叠石技艺。明代中后期之后,由于园主财力的雄厚和运输条件的改善,比苏派叠石品种更为丰富的石材被采办回扬,加之石涛、董道士、仇好石、王庭余、张国泰、余继之等名师良匠的汇聚,叠石渐成扬州园林的主要景观,并形成了自我特色。扬派叠石山体多姿多彩,手法擅用中空外奇、大挑大飘、贴壁堆叠,使石山更具灵动之姿、峻险之态。《扬州画舫录》评曰: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垒石胜。
密织的水网,让扬州园林在理水成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独到技法。城中之园因占地不广,多为凿曲池方沼,建亭其中、架桥其上,以花木掩映,造就幽冶之景;或在堂前筑大池,池后叠山,形成隔水对山模式,以池之空阔,增园之空间。郊外之园,或依水而筑,或引水入园,并在利用自然泉水和创造人工泉瀑方面常出新意。扬州园林还擅长“旱园水作”,如寄啸山庄牡丹厅旁的地面,以鹅卵石和小瓦片铺成起伏的波浪纹样,使船形的小厅仿佛在水中悠游。
扬州人爱养花种木,清代郑板桥就曾留下“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诗句,方桂在其《望江南十调》中亦写“扬州好,花市簇辕门,玉面桃开春绰约,素心兰放气氤氲,宣石衬瓷盆。”扬州园林重视花木造景,尤其注重本土特色植物、花卉的运用,如柳树、芍药、荷花、梅花、琼花等。在清代形成的扬派盆景,也是扬州园林中的重要点缀。
扬州人自古尚文崇雅,园林更是人们追求文化品位的结晶。园子从题名到匾额、楹联等,无不构思巧妙、书法精雅。扬州人还把“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的理念融入园林构筑之中,将名家碑帖、诗文、画作转化为碑刻,镶嵌或竖立在廊、壁、亭内,使园林传递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驻在心里的桃源
院子外面的世界,几度兴衰更迭,几多纷纭喧哗。院子里面的人们,却依然有着诗意的内心,向往着宁静的桃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许多和杜祥开一样有着园林梦的扬州人,在自己的院子里营筑起了山水世界。
木香园,位于渡江路木香巷,面积约七十平米,由园主徐鹏志、徐鹏光兄弟俩费十多年之工修建而成。一株三十年木香,每逢春季花叶纷披溢出墙外,成为巷中一景。园中筑有三檐角亭一座、石桥一架、鱼池一方、雨阁一间。园内种植花木四十余种,围墙及屋顶皆布满爬山虎,身在园中,似入绿色山谷。
逸庐,与小盘谷一墙之隔。进门是十余米长、爬满小叶络石和中国凌霄的小巷,穿过小巷,豁然开朗,约二百平米的园子里,以硕大叠石为主体的山水景致错落有序。小桥的石栏是主人淘来的清代旧物,小楼是民国时期的遗存,就连园中的一株枸杞也上了百岁的年纪,这让园子处处透出古雅的味道。
小武城巷里的听雨书屋,园子约五十多平米,起于东南角的假山与水涧,向西逐渐低缓,直至小轩的窗台之下,形成绵延不绝的意境。南墙上嵌有园主集乾隆字自刻石匾“赏寄幽芳”。主人擅打理植物,仅亭檐那红艳艳的吊瓜,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