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与花为邻,牡丹与芍药如何在诗词
2024/10/8 来源:不详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句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说的是到了四月,基本上春花都开谢了。但古代并无阳历,这里的四月说的是农历,换成阳历的话,应该已经是5月份了。
四月芳菲,谷雨看牡丹,立夏看芍药
阳历4月,依旧是繁花怒放的时节,杭州每年的西溪花朝节,颇具盛名,去走一遭,就会发现杜鹃、鲁冰花、薰衣草、木香、月季、蔷薇、玫瑰、紫藤花、琼花、喜林草、虞美人、绣球花等各种各样的鲜花依旧在盛放。
花朝节,在4月,最令人期待的是牡丹园。4月份的谷雨到立夏这两个节气之间,是让赏花人很向往的一个时间段。因为在这期间,俗语云“谷雨看牡丹,立夏看芍药”,花王牡丹、花相芍药将会次第绽放,争妍斗艳。
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几千年来,牡丹与芍药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吟咏之中,都是古诗词的青睐对象,常常被拿来对比,试图争个高下,经过长久发展,最终,牡丹被称为花王,而芍药被称为花相,王、相虽有等级高下之分,但也恰恰说明了两者实力相当,打破了成王败寇的定式。
严格来说,其实两者也并没有高下之分,在爱花者眼中他们各有各的魅力,都是无法取代的自然尤物。正因如此,两者均在文学的寰宇之中留下了靓丽的身影,其之盛名不分伯仲。
写牡丹的名作有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不过诗人为了捧牡丹,有失公允地顺手贬低了一回芍药与莲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在刘禹锡眼中,庭前的芍药和池中的莲花都有明显的缺点,只有牡丹才是真的国色天香,花开时节足以轰动整个京城(洛阳)。
刘禹锡刘禹锡可以说是牡丹的死忠粉,此外还写了一首《思黯南墅赏牡丹》: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他认为牡丹花期这么晚,是上天故意为之的,谁让它拥有倾城倾国的“好颜色”呢?
此外,晚唐诗人皮日休的《牡丹》,也是咏花名作: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诗人直接称牡丹为百花王,说它在其他花草都残谢了才盛放,全天下找不到第二种这么美的花,而且它的香味也是人间第一香,足见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芍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而提及芍药的名作则有宋代姜夔《扬州慢》,家喻户晓: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指的就是芍药,可能因为芍药多为红色,因此古代常常将其称为红药。
白居易喜欢牡丹,曾写下“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名句,但也青睐芍药,他曾特意将芍药花寄给好友,在《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写道: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
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
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阶前的芍药有几朵已经快凋落,有几朵却又刚刚绽放。在白居易眼中这样的芍药仿佛充满了禅意,绽开和凋落都给人禅味启迪,因此他才想要把芍药送给正一上人,借此问一下离空门还有多远。
白居易剧照南宋诗人张镃(名将张俊的曾孙,刘光世的外孙,张俊与刘光世均为中兴四大名将之一,其他两位为岳飞与韩世忠)作有《芍药花》:
自古风流芍药花,花娇袍紫叶翻鸦。
诗成举向东风道,不愿旁人定等差。
在这位名门之后的眼中,芍药花更具韵味,风流第一,花色娇媚,一叶一瓣之间都是诗意,给它写的诗作成之后也只能给春风述说,而不愿意让旁人评价。
其实,芍药更早还在《诗经》中就已被提及,足见其不凡魅力: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里的芍药实际上指的是牡丹,在古代牡丹又名为“木芍药”。但孰是孰非,也并无定论。
牡丹牡丹与芍药的爱恨情仇
牡丹、芍药都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花朵十分相似。正如上文提到《诗经》中的“芍药”也许指的是牡丹,从古至今,有很多原因,导致了牡丹与芍药两者经常被混淆。如今,许多人对牡丹、芍药两者的名字都很熟悉,但面对一丛牡丹或者芍药,要分辨出谁是谁来,可能就要懵圈了。逛花园时,经常会听到人有说:“这是牡丹还是芍药啊,都好像,分不出来。”真是爱恨情仇,难以言说。
其实,掌握了窍门后区分牡丹与芍药十分简单。最主要的区分有两点,一是牡丹是灌木植物,茎干是木质的,冬天不枯萎;芍药则是草本植物,冬天会枯萎。二是牡丹叶片是分叉的,一般分成三个叉,叶子顶端就像杨戬的武器——三尖两刃刀;而芍药的叶子是不分叉的,一片叶子就是一个扁平的椭圆,而且会比较细长;此外,牡丹叶子有绒毛感,芍药叶子则十分光泽。
牡丹和芍药叶子区别好好认识一朵花,也不失为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而品味古代流传下来的咏花名作,更是人生一大惬意快事。芳菲四月,与花为邻,感受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