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北望文峰塔,南眺天中塔,老照片中追寻
2022/12/31 来源:不详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大运塔与天中塔和文峰塔一同构成了“三塔映三湾”的美景,成为古运河边的又一道靓丽风景线,人们纷纷沿着运河线游览,观赏“三塔映三湾”美景。你可知道以前的天中塔和文峰塔是啥样?扬州收藏爱好者找到了一些珍贵老照片,还原“三塔映三湾”中两座古塔的历史模样。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塔)雄姿。北望文峰塔宝塔有湾湾有塔
这是一张民国时期的文峰寺老照片。从照片上可以看出,文峰塔耸立在河岸上,河岸并没有驳岸,呈现自然形态。市民在河边上行走,在河里洗东西。古运河里,木质的帆船在航行,还有小船在里面用桨划行。在文峰寺的南侧河道沿线,可以看到一座座平房,展现出了原始生态。
民国时期的文峰塔。现在的文峰塔。文峰塔扼京杭大运河之咽喉,也是唐代高僧鉴真6次东渡日本起航的码头之一。唐代扬州地图中,长江与扬州近在咫尺。文峰塔外即为“古运河”的石碑,唐鉴真大和尚第二、四、六次东渡,均由此入长江。清康熙、乾隆几次南巡,都曾由此经过。历史渊源,虽动难不断,然古塔尚存。弯弯运河流水,悠悠行舟竞发,巍巍宝塔倒影,幽幽静谧寺宇。古往今来,文峰寺成为扬州塔、寺、园合一的特色景点。
文峰塔是扬州水陆交通进出扬州的标志,此塔最宜登高远眺,俯观塔下殿宇静谧安详,运河流淌,形成动静对比。如今登上宝塔,可以看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大运塔的风姿。
“宝塔有湾湾有塔,琼花无观观无花。”这里的宝塔即为文峰宝塔,据史料记载,文峰塔位于扬州城南古运河东岸宝塔旁文峰寺内,建于明朝万历十年(),相传是为镇住扬州之文风,使学子在科举场上出头而得名。由僧人镇存募化,知府虞德晔建浮屠,邵御史题名“文峰塔”,寺亦名“文峰寺”,兵部尚书王世贞作记。清康熙七年()夏六月,山东发生了8.5级的大地震,波及扬州,文峰塔塔尖坠地,第二年天都闵象南捐资修葺。咸丰三年寺毁于兵火,由万寿寺住持寂山等募资复建。文峰塔七层八面,砖木结构,矗入云霄,足可镇江淮之水,收吴楚之胜。
改革开放后,扬州将文峰寺归还佛教并开始修缮,使沉睡多年的古寺重辉,再现运河胜景。除修葺文峰塔外,还复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寮房等。文峰塔为楼阁式塔,八面七层,砖木混合式结构。塔内尚存长形石碑一块,刻有“文峰禅寺”四个大字及九行小字。年9月26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1套6枚,当中的第5枚就是扬州的文峰塔。
南眺天中塔宝塔一层灯一层
这是一张民国时期的高旻寺老照片。从老照片上可以看出,高旻寺中有一座三层宝塔,附近有飞檐翘角的古建筑,同时还有平房。从造型看,其为六角人字形顶,结构较为简洁。
高旻寺是扬州市一个重要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景点,它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合称我国佛教禅宗的四大丛林。目前高旻寺里的天中塔,八角古韵,气势恢宏,但并非历史记载中的天中塔。
复建后的天中塔。孔生摄民国时期的高旻寺。受访者供图老照片中的三层宝塔是不是历史上的天中塔?记者请教了研究高旻寺的专家进行了辨别确认。专家们告诉记者,高旻寺的天中塔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损毁。民国时期,来果禅师准备复建天中塔,当时准备建造一座石塔,一层的基础已经建好,抗日战争爆发,天中塔复建也就停了下来。解放后施桥船闸建设,这些石料便用于建造了施桥船闸。目前的天中塔,是年破土动工建设的,年合尖,年竣工建成。老照片上的三层宝塔,可能是民国时期西花园关房后面的观音阁。
高旻禅寺始建于隋,屡兴屡废,且数易其名。年建寺造天中塔,取名“塔庙”。年加以修缮。康熙皇帝南巡扬州时,曾登临寺内天中塔,极顶四眺,有高入天际之感,故书额赐名为“高旻寺”。乾隆皇帝曾六度驻跸高旻寺,作诗数十首。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光绪年间修缮、扩建,重具规模。
天中塔何人所建?从《天中塔记》中可找到答案,天中塔修建于清顺治八年,由吴惟华主持修建,用以镇锁运河、缓运河水患,为江北之万民祈求和平安定、风调雨顺等,天中塔建成后再建塔庙,开启了清代高旻寺的建寺史,也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创作灵感。清人曾有诗赞此塔:“宝塔一层灯一层,灯光直上天光下。一更二更灯初红,照见隔水清芙蓉。十里五里灯尚见,明星隐约疏林中。”
年以来,高旻寺进行了全面整修,重建禅堂和大雄宝殿等建筑。年,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正式将高旻寺列为全国重点寺观之一。年大雄宝殿全部完工,气势不凡。高旻寺天中塔也得以在原址上进行复建。如今看到的位于高旻寺内的这座天中塔,高72米,共9层,呈八角形,供72尊玉佛,气势恢宏巍峨。(张孔生)
实习编辑王伟
制作曹宇
责编肖东
审稿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