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郭础精于书画评论扬州江都
2023/3/14 来源:不详郭础,字石公,清时江都人。顺治九年()中二甲四十七名进士,授户部福建司主事,后调任河北省顺德知府。
郭础到顺德任职后,经常去民间踏访、采风。在走访中,他发现府东北有一大片长年荒芜的土地,人称“古大陆”,每到夏天就会为水所淹。在征询地方名流和百姓的意见后,他组织民伕劳力,开挖了一条余丈长的牛尾河,后又渐次疏竣了大陆、黄杨等河口。这些工程不仅排除了“古大陆”的积水,使这片多年的荒地得以开发利用,而且其排泄的积水还灌溉了下游的万顷农田,使邢台、南和各县也能做到旱涝保收。
邢台风光在邢台城(旧城)中心的府前街,唐宋年间曾建有一座高楼,为一方之胜地,后在战乱中遭至毁坏。明宪宗成化三年(),知府黎光亨尊崇文风,不惜筹集巨资将此楼予以重建。黎知府认为:“有声之风,足以袭之于下;无声之风,足以感人之中。”遂名其楼为“清风楼”。自此,文人学士们每每聚集于此楼,登高望远,吟诗作赋,成了邢台人杰地灵的文脉所在。
邢台清风楼崇祯年间,知县汤一湛为保县衙清静与威严,下令将清风楼正门堵塞,断绝通行,大煞风景,从此邢台士子们不再到此聚会。碰巧的是,当地的诸生以后30年间也就无一中举者。于是民间纷纷流传,堵塞了清风楼正门,就是破了邢台风水,坏了邢台文脉,从此士子们科考便遭劫难了。风水之说在建筑环境学上或有一定的道理,但将它与科举之事联系起来,显然是一种牵强附会,可这件事毕竟在邢台百姓的心理上留下了重重阴影。
郭础在采风中了解到这一民情原委,为安抚人心,便于顺治十六年()“改仍旧”,果断打通了清风楼的正门,使其南北畅通无阻。同时,他十分重视教育,修学宫,备祭器,延请名师,自己也常常到学府里与诸生们一起论文课艺。在不长的时间里,邢台人才复出,其中不乏中举登士者,“士民咸诵之”。
郭础工诗,著有《集陶集》一卷,《琼花草堂诗》若干卷。他的诗还被阮元收入《淮海英灵集》。
郭础画作郭础善画,“笔法肥润,近似李流芳(李为明代著名画家)。”
郭础更是不可多得的书画评论家。在扬州历史上,多有声名显赫的画家,但也不乏关于“画论”、“画史”的精彩著作,郭础即为其中卓有成就者。他的《画法年纪》一书,为曹寅私家藏书之一。该书编纪了自晋以来至清初历代画家多人,并记有其籍贯、字号及善绘门类,且附载古画品目。郭础的《历朝画识》具有画坛通史形式的内容,虽然对明以前的画作多为辑录,但对明代的绘画也记录得较为详尽,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明代绘画史料。同时,这部著作也充分体现了清初遗民学者典型的存史意识。
郭础对李唐画法独有见解:“李唐画法在古厚中自有生机欲动,不必专从界画为工。后人步步邯郸,虽以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为之,犹有遗恨,况乎下焉者若乎!”这一评说应是至论。另外,郭础对宋代黄山谷《行云卷轴》的审定也是客观详实,得到了界内公论。
郭础的这些画论、画史著作,与唐代泰州人张怀瓘的《画断》、《书断》,南宋高邮人陈造的《论传神》,清代仪征人汪鋆的《扬州画苑录》一样,都是书画评论方面的杰出著作。朱毓麒(漉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