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善田乡村记忆五月槐花送香来
2023/3/2 来源:不详治疗白癜风那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725/4910787.html
作者简介:曹善田,鄄城一中语文教师,喜爱文学,教学之余除进行教学论文写作,也进行文学练笔。作品在《牡丹文学》《语文知识》等刊物发表。
乡村记忆——五月槐花送香来
文/曹善田
柔柔的熏风送走三月、四月,也送走了桃李芬芳、姹紫嫣红,春末夏初的大地顿时单调了许多,寂寞了许多,空气中也少了甜淡的芬芳。
周末,行走在乡间小路上,忽然一股清新、浓郁的清香飘来,甜甜的,淳淳的,沁入心脾,五脏六腑顿时也变得清新起来。
抬眼一望,前面几棵槐树上的槐花开了。一朵朵,一串串,一簇簇,在嫩叶间竞相开放,高贵,优雅,洁白。泛出淡淡翠绿的花瓣在嫩枝上编织出一串串丰满的花穗,缀满了整个树干。它们叠银堆玉,挤挤挨挨,纯真而直白,率性而为,不娇柔,不做作,似一个朴实无华的村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淡雅清丽,纯洁无瑕。枝头那娇嫩的槐花又像串串洁白的风铃,微风轻抚,似乎能听到它们叮铃作响的脆音。
成群的蜜蜂,在缀满花穗的枝头,嗡嗡嘤嘤,轻飞飘舞,采吸着大自然甜蜜的馈赠。风声、蜜蜂声交汇成动人的田园交响曲,令人驻足凝望,侧耳谛听,流连忘返,浮想联翩。
槐树是中国北方常见的一种树,具有悠久的栽植历史,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有很多美丽的传说,也形成了特有的槐树、槐花文化。
相传,很久以前,一场瘟疫在北方大地蔓延,很多人染上疫病。人间无药可医,王母娘娘得知此事,派槐花仙子下凡拯救黎民。一个夜晚,她悄然降临人间。第二天清晨,人们打开房门,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扑鼻而来,使人顿觉神清气爽,病去三分。为了不让瘟疫虐害百姓,槐花仙子化作槐树留在人间,守护在人们的院前屋后。夏季来临,槐花盛开,清香四溢,人们捋下槐花蒸煮烹食,疫病彻底被清除。因此,北方的乡村至今都喜欢在房前屋后栽植槐树,以求安家保宅。
槐树生命力旺盛,是吉祥、多子多福的象征。俗语“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门前有槐,升官发财”,就表达了人们祈求福禄的朴素愿望。
先秦时期,槐树是官方指定的种植树木。《周礼·秋官》里记载: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就站在槐树下面。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后人因此用“三槐”比喻“三公”,槐树成为三公宰辅地位的象征。
后来槐树深受历代皇家宫廷喜爱,属于必种之树,因此槐树又有“宫槐”的别称。西汉时,人们称政府机构为“槐衙”。隋唐时期,被称为天街的京师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满是槐树,此外,古代衙门、国子监、街巷也都喜欢栽植槐树。
因为槐象征着三公之位,且“槐”“魁”相近,槐也成了科第吉兆的象征。读书的士子企盼得魁星神君之佑而登科入仕,博得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所以从唐代开始,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试的年头称槐秋,举子赴考称踏槐,考试的月份称槐黄。
明朝为了恢复由于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的河北等地的生产力,大规模地将山西人口或者罪犯的后人迁往全国各地,移民的出发地点是山西洪洞县一棵大槐树,故民谚有“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移民的后裔都把前辈出发的最后之地洪洞,作为外迁之前的祖籍,将大槐树作为祖籍的标志,洪洞大槐树成了万千移民的情感寄托。移民后裔每年都要到大槐树下寻根问祖,慎终追远,大槐树从此也成为中华民族“寻根文化”的符号。
槐花,开在百花凋落的春末夏初,不与桃李争艳,不与梨杏竞芳,只用自己晶莹脱俗的美,扮靓春夏之交单调的风景,引无数诗人触景生情,思绪万端。
“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春水碧波飘落处,浮香一路到天涯。”真佩服诗人独到的眼力,用“漾琼花”三字,把槐花随风飘拂的动态,洁白如玉的色彩写得活灵活现。
“帝里春无意,归山对物华。即应来日去,九陌踏槐花。”唐代李频在友人科考落第归乡时感慨万千,安慰朋友说,长安城里已没有春天的气息,倒是山里鲜花开放、春意盎然,你还是当天返回吧,走时可以踏踩一下路边飘落的槐花。悲凉的失意和愁情,溢于言表。
“槐花漠漠向人黄,此地追游迹已荒”,唐人罗隐见槐伤情,诗中表达了是物是人非、世事无常感慨。“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在诗人白居易的眼里,轻灵的一地槐花充满佛禅的味道。“古道阴阴槐树老,归鸿杳杳荻花秋”,金代人刘著兴叹的是天涯倦客的羁途愁思,读来令人伤感不已。
槐花,不仅开在人们的视觉里,开在人们的诗词里,也开在人们的舌尖上。缺衣少食的年代里,它是填充饥腹的食物;物质丰富的今天,蒸炸烹食,它成为人们的美味佳肴。不过,今天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乡村的槐树越来越少了,真担心有一天,槐树会消失,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一树繁花,闻不到一路槐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