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的春天,如何拍出梅花的精神来
2025/1/23 来源:不详我国的古人在审美倾向上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梅花因其高雅清逸、迎寒傲雪的精神风貌和疏影横斜、虫七曲盘错的造型,历来被文人墨客所喜爱,常常出现在诗词歌舞以及画卷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岁寒三友”和“梅兰竹菊四君子”都是常见的梅花景观配置。
一、梅花景观的文化性
1、梅花审美的形成过程
在中国古代植物意象中,梅花的文化象征意义主要有这样三种情趣:一是体现个人独立、自由、超越精神的“清气”;二是体现道德情操、气节意志的“骨气”;三是体现仁者生物、德化万物的“生气”。在梅文化的历史上梅果代表着爱情、梅花代表着友情、梅花代表着坚贞不屈等。
晋宋以来,梅花“始以花闻天下”,其早春芳华的形象逐渐被人注意和欣赏,有关诗词歌赋渐渐增多,梅花成了文人的审美对象,这是梅花形象发展的第二阶段。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从“实用”一步跃为“审美”,这与魏晋以来封建文人的主流文化尤其是艺术审美、对自然美鉴赏意识的蓬勃发展息息相关。
魏晋以来,自然景物成了最为普遍的感怀对象,充分展示了植物的人文审美意义。许多以往只以实用性著称的植物,被人们审美所接受,焕发出崭新的魅力。梅花的审美价值,就是在这一时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欣赏的。
晋代《荆州记》记述了“梅花传友情”的故事:陆凯从湖北寄给长安好友范哗一枝梅花并赋诗一首“折梅逢骚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从此,用梅花传友情成为历史佳话,梅花又成为了表达友情的象征。
2、梅花文化的精神体现
梅花体现傲骨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一是凌寒开放;二是疏枝苍劲、老节盘屈的姿态。于是常有“墙角数只梅,凌寒独自开。”、“怪怪复奇奇,照溪三两枝。首阳清骨骼,姑射静丰姿。”等对梅花枝干的描写,特别是在梅花景观和盆景中常常把梅花修剪成枝干弯曲、老节盘屈,上面还多植苔鲜,营造苔点斑驳的艺术效果来表现每户气节凛然、骨骼老成之美。
梅花是春色第一花,古人所谓“东风第一枝”,代表了一种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息。在中国文化中,春天的来临又是阴阳消长、否极泰来的一种象征。梅花的花期正好与这方面的寓意相合,晋唐时期人们的咏梅首先着眼的就是其迎寒报春的特征。“腊月正月早惊春,众花未发梅花新。”
讲的就是此意。而在园林设计时,许多设计师喜欢运用梅花,也就是希望梅花能达到四季有花的美学效果。
二、梅花精神的景观体现
1、梅花与雪的组合
雪是严寒的使者、纯洁的化身,为梅花铺开银白背景。常有“梅花欢喜漫天雪”这样地诗句。因为梅花开在百花俱谢的初春,与雪为伴在冬末春初共同存在,并且霜雪衬托着梅花的傲骨,梅花也展示着“凌寒独自开”的勇气,二者缺一不可传达出梅花的气节凛然,所以历代的咏梅诗多联系霜雪而写。
“雪虐风婆愈凛然,花中节气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诗中作者一开始便浓墨重彩地渲染了暴风雪肆虐的异常险恶的环境,热烈赞扬了梅花凌风傲雪的凛然正气和坚贞气节;韩愈的《春雪间早梅》:“梅将雪共春,彩艳不相因。逐吹能争密,排枝巧妒新。”
十分逼真地描绘了春雪映早梅的瑰丽景色。诗人凭着自己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想象力,描梅,以雪光相映;描雪,以梅色互衬。
2、梅花与月的组合
月下赏梅,梅花景观中对园林借景的重要体现。“一枝清冷月明中”、“庭空月无影,梦暖雪生香”。月光照耀下的一切物体都具有朦胧的美感,月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构造一种审美的特殊境界,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恬淡。
月下的景色多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梅花与月光更是殊途同归,一是梅因月而更美,在月光的映衬下,梅的形态增添了诗意画意的美感,月下的梅花才更能彰显出清新明艳;二
是月有梅而更明,梅花有很多白色品种,就像月下雪地中景物更清亮一样,大面积的梅花也能使月下的景物轮廓更加清晰;三是梅月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从审美感受来说,在温柔的月光之下,一切都卸去了白天的浮华,也包括人内心的燥气,心态特别的恬淡祥和。
此时观看疏影横斜,才更能领略梅花的幽雅疏秀,独善其身的气质,直达内心的某个角落,如葛长庚的《早春》,诗人写了“云遮月”“云破月”两种情形,特别是明月穿出云朵,月华倾泄,遍野清辉,向南枝上的两三朵白梅洁白晶莹,把读者引到恬静澄淡的境界中;从欣赏景观的环境来说,夜月使能见度降低,白天杂乱的背景都被隐去了,使欣赏的对象更加突出。
再从欣赏景观的对象来说,夜色遮盖了物体上大部分的鲜亮色彩,也淡化了梅花的色彩,此外,月下赏梅应选择白色梅花品种,在月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的花瓣显现虚玄、萧疏、幽淡之象,从而能更有效地渲染出梅花淡雅的美感神韵。
如赵葵的《雪夜》“梅花擎雪影,和月度疏篱”横斜的梅枝,一树的琼花,清秀的倩影越过稀疏的篱笆,在明月清辉中,别有一番风韵。如果说梅花的魅力在花香上,那么梅花的美则体现在月中青涩幽雅的姿态上。因为在月光映照下,梅花不仅具有上述的美,而且还具有一种朦胧的美,给人一种扑朔迷离和神秘感,这是梅花所具有的魅力。
三、梅花审美的变迁
1、时代特征下审美观念的转变
梅花审美也不例外,古人对梅花的喜爱早己归结为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而现代人随着西方文化进一步的渗透,对梅花的审美也在发生着改变,花繁色艳的品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审美文化”要结合当代的时代背景,而时代背景的变化则反映出了社会生活经验的变化。
许多人都注意到,中国社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一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整体趋势是现代化、舒适化、娱乐化、绿化、高化等,城市中个人的生活需要和生活方式也从物质需要的满足逐渐向形象化、符号化过渡。
用这些观点来对照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很容易就发现我们现代生活空间的周遭充满了为满足感官愉悦和情绪体验而制作出来的审美形象。
2、变迁结果
国人对梅花的审美亦是如此,自古赏梅注重意境,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瑰宝,古人认为“梅以形式为第一”,即形态和姿势。梅花枝条清瘤、明晰、色彩和谐,或曲如游龙,或披靡而下,多变而有规律,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笔下的梅花形态总离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
渐渐的,随着改革开放,人民大众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西方文化进一步渗透,国人对梅花的喜爱,特别是年轻人对梅花的喜爱,越来越趋向于花大色艳、视觉效果明显,重视花朵效果,轻视姿态和形杰。我国梅文化源远流长,在梅花景观中,存在两种风格迥异的梅花景观。
一种是古典式的,其特点是艺术造型“以曲为美,正则无姿,贵疏不贵密,色小淡雅”。这种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其遒曲盘旋、错落有致的情趣一直是中国人古典审美的取向。另一种是现代发展起来的梅花景观,其特点是花大色艳,要求圆满树冠,花期时着花量大。
本研究就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人群对两种梅花景观欣赏取向进行调查,以更好的建设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群观赏的梅花景观。
结语:
梅花文化为中国文化特有,是中华民族区别砖其他民族的标识。常言传统的即时世界的,建设梅园充分展现梅花精神,还能够让当代国人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促进国家民族认同、凝聚人心、激发民族意志;同时使不同文化背景下差异相当大的外国游客能够较为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扩大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梅花漫谈》
《南宋梅文化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