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书简两版官刻本齐聚扬州隋书这样记
2025/4/10 来源:不详崔永玲 https://m.39.net/pf/a_6712024.html
今年春节,隋炀帝陵遗址公园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有关隋炀帝、隋朝的史料,也成为近期收藏界的热点。在扬州吾城记城市记忆馆内,馆主收藏了两套《隋书》,分别是“扬州书局”版本与“淮南书局”版本,都是当时的重要官刻本。
当时作为残本收藏
“扬州书局”版一套十二本
隋炀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备受争议、功过分明且与扬州渊源颇深的帝王。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
《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记载了隋文帝开皇元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共38年的隋朝历史。同时和其他四部同时编修的梁、陈、北齐、北周的史书合称“五代史”,约70万字。共85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纪传”,由魏征主编,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十年();另一部分是“志”,由长孙无忌监修。唐朝集中一大批有才之士,如颜师古、李淳风及贞观时期著名的“十八学士”的孔颖达、许敬宗、于志宁等。帝纪5卷,列传50卷,志30卷,历时35年完成。
“扬州书局”版本之《隋书》,开本宏阔,大小为28.3cm×17.5cm。每册扉页有既装饰又防蠹的“万年红”衬纸,每册书口中缝处刻有“汲古阁?毛氏正本”标记,每章节亦有“扬州书局仿汲古阁本刊”字样。“汲古阁”为明末著名的藏书家、出版家、文学家及经学家毛晋的私人藏书楼和刻书处。据《扬州刻书考》的“扬州书局刻本”中表述,“曹寅在主持扬州诗局期间,曾用扬州书局牌记刻印过家藏书和所著书”。曹寅是康熙朝开精刻之风的代表人物。《清宫扬州御档选编》载,曹寅于康熙四十四年()五月初一日折云:“恭蒙御旨刊刻《全唐诗》集,命词臣彭定求等九员校刊,臣寅已行文,期于五月初一日天宁寺开局……”
“扬州书局”版本,内容丰富,用纸考究,在中国版本学史上亦享有极高的地位,也为古籍善本藏家所青睐。令人称奇的是此套“扬州书局”本的首册没有牌记,所以卖家以为是散本售出,吾城记馆主开始也以为是散本集藏。未曾想,经过整理12册85卷“一册都没有缺席”,令人惊喜。从隋炀帝的大业元年(),再历经千余年在扬州刊刻《隋书》,冥冥之中也是一种历史的穿越。
“晚清五大书局”之淮南书局
《隋书》版一套十六本
此外,在吾城记中,还有一套淮南书局的《隋书》。此套16本,开本较“扬州书局”本稍小,为28cm×17.5cm。牌记为“同治辛末四月淮南书局刊成”。同治辛末为年。据《光绪江都县续志》中载,同治四年(),署盐运使李宗羲开养贤馆。年,盐运使方濬颐议设书局,整理旧存盐法志及各种官书残版、刊布江淮间耆旧著述等,延请馆中士人至局校理。淮南书局在原琼花观街的西南侧,臧谷的《扬州劫余小志》载,太平军有李昭寿其人,“曾买包氏棣园,今易为湖南会馆;又有宅在琼花观南,售洋人为耶稣堂,今为淮南书局”,指明地址。
淮南书局、金陵书局、浙江书局、湖北崇文书局、苏州书局并称为“晚清五大书局”。五大晚清官书局分工刻印《二十四史》,谱写了我国近代雕版印刷史上的佳话。其中,淮南书局刻印《隋书》。在每个章节后,均有“扬州书局仿汲古阁本刊”字样。不难看出,“淮南书局”本刻印的《隋书》还是以“扬州书局”本为母本。只不过,85卷由12册改订为16册。
“淮南书局”本亦是古籍善本藏家所垂爱的版本之一,冶春后社成员刘梅先诗云“书局淮南有定评,当时雕刻极研精。冷摊搜得零星本,肥瘦停匀见典型”,可见一斑。
《隋书》这样记载隋炀帝
他始终热爱着扬州
《隋书》是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清朝“扬州书局”本的校者亦为名家,如“甘泉赵煜”“定远凌兆熊”“江都郭夔”“丹徒庄忠棫”等。校“帝纪”第三卷与第四卷的隋炀帝篇,是清代经学家薛寿,江都人,早年受业于梅植之,专力许慎著作,于音韵尤有深造。
“一部隋朝史,半部在扬州”,此言因隋炀帝而起。从《隋书》的隋炀帝篇起,翻阅《隋炀帝与扬州》《隋炀大帝》《隋炀帝》等看,“美姿仪、少敏慧”的隋炀帝在其短暂的五十年(?年)一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扬州。从开皇十年()调任扬州总管,镇守江都(今扬州)十年。开皇二十年(),隋文帝废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皇太子,扬州为其福地。年,他登上皇帝宝座。从次年起,建东都、开运河、修长城、筑驰道、征高丽、创科举、通西域、设四郡、巡边关、拓贸易、变前法、兴南学、重宗教、立“太医署”、派船队三去流求(台湾)并驻军、重开丝绸之路等,开启了“大业之治”的盛世。大业元年()当年及之后的“三下江都”,连同之前十年的总管扬州,竟有三分之一的光阴留在扬州。扬州是其福地,他也给扬州带来福音。大业元年()下诏开通济渠、拓宽邗沟,年开挖永济渠,年再下诏开挖江南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有力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了运河沿岸的“江南四大都市”,即淮安、扬州、苏州、杭州。特别是处于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更是“东南繁华扬州起”,成为沟通东西南北的水陆交通重镇和人文荟萃之地。隋炀帝成为既筑长城,又开运河的首位帝王,亲自谱写了“长城歌”“运河曲”。唐朝诗人皮日休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是非常中肯的缅怀。还有在作为晋王镇守扬州时,推行文治,如置王府学士百人,由潘徽编成《江都集礼》一部,召集文人编著关于经术、兵、农、地理等多部专书。即帝位后,委任扬州籍著名学者、文字学家曹宪编撰《桂苑珠丛》《古今字图杂录》等。尤其是大业六年(),“制江都太守秩同京尹”,将江都具有陪都地位,成为隋朝在南方统治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和对外贸易港口。他实行的长安、洛阳、扬州的“三京制”,是我国古代名都建设的一个突破。
十余年的扬州生活,隋炀帝创作的《春江花月夜》《江都宫乐歌》《泛龙舟》《幸江都作诗》《江都夏》等,脍炙人口。“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等诗句,字里行间无不感受他对扬州深深的情愫。“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不仅精准概括扬州的方位,而且易记并朗朗上口。魏征不吝溢美之词,“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关于隋炀帝,文化学者丁家桐在《隋炀帝促进江南繁荣的历史贡献》文中的“隋炀帝杨广雄心勃勃,尽管他在后世有骂名,但是他的历史功绩铭记于山河之上,后人无法抹去。杨广其人,瑕瑜可见,瑜不掩瑕,但也瑕不掩瑜”,或许是颇精辟的论述吧。(王鑫陈坚)
(大运河新闻)来源:扬州发布
----------------------
制作曹宇
编校延晨徐蓉
一审桂艳张莉
二审肖东
三审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