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红头巾佛山公演余音绕梁金台资讯
2025/1/1 来源:不详10月28日晚,粤剧《红头巾》在佛山市演艺中心(琼花大剧院)上演。/佛山日报记者龙翔摄
粤剧《红头巾》佛山公演,余音绕梁。据悉,该剧入选《广东省文艺创作生产重点选题规划(-年)》和佛山市委宣传部文艺精品扶持项目,由“省市区镇广东粤剧院”共同打造,为精品孵化提供全新的实践经验。
创新题材:
现代粤剧创作根植本土
广东粤剧院建院60多年,曾聚集了马师曾、红线女、白驹荣、罗品超、罗家宝等粤剧大师,也培养造就了几代名扬海内外的粤剧名家。
对于现任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而言,粤剧《红头巾》的出炉实现了该院诸多“第一次”。例如“省市区镇”四级联动,共同孵化精品。
据悉,为掌握精品创作的主导权,佛山相继出台《佛山市“十三五”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推进计划》《佛山市文艺重点创作项目联席会议制度》《佛山市文艺精品专项扶持资金实施意见》等,加强对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组织规划,建立文艺作品创作题材库,形成“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推出一批”的文艺创作生产推广机制。粤剧《红头巾》创作初期,鲜明的本土特色以及崭新的现实题材打动了各级评审专家,过五关斩六将成为“文艺精品扶持项目”。
创作期间,主创团队一次次去到三水芦苞镇,尽力搜集与“红头巾”有关的证物,最终呈现在舞台上,92个品种件道具,大到花轿、细至梳子,都力求贴近真实。
“艺术创作需要扎根基层,才能接地气。”三水区文联副主席黄敏说。她不但是“红头巾”的研究者,还参与了粤剧《红头巾》创作初期的工作。黄敏还记得本剧导演张曼君在三水采风听闻当地的“叹歌”,坚持将这个元素融入舞台。三水叹歌的内容有歌颂先人时唱的哀悼之辞、有出嫁时对家人不舍的依恋之辞,年入选三水区“非遗”,但平日难觅佳音。黄敏受张曼君所托,四处寻觅叹歌演唱人,录下音轨发给她,最终在戏中“盲婚”桥段运用了这种“非遗”元素。
佛山市文联主席杨凡周认为,三水区拥有“红头巾”这个题材,能反映历史上岭南人的生存状态,值得发掘。
情感共鸣:
折射佛山优秀传统文化
《红头巾》的公演击中了许多历史亲历者的内心。71岁的三水赤东村村民邝毅初想起“红头巾”奶奶临终时的眼神,泪水打湿了他的眼睛。
“用心共情,同真唯美。”本剧编剧莫非说,“红头巾”的故事具有跨越时空和年龄的共鸣能力。中国近代史上,曾有三次人口大迁徙: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三次大迁徙,都是贫苦民众抗争命运、艰难创业生存的历史。其中下南洋(粤语“过番”)是最为壮观的跨国大迁徙,“红头巾”是大潮中一支强韧的女性力量。
“《红头巾》讲述的是佛山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一级编剧尹洪波当日首次观看这部粤剧,近期他也听闻许多戏剧从业人员谈论这部粤剧并给予好评,“这部粤剧真的不错,我相信它会走得很远,带着佛山的文化、理念和理想,走向世界。”(记者黄鹤婷、莫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