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背上的精神高地

2022/6/12 来源:不详

早年家住大东门,工作地点在琼花路,每天骑车上下班,久而久之,对附近的街巷,了然于胸,熟透了。

穿行于大街小巷,但有一条巷子却很少走,那就是北柳巷。因巷子两头有坡道,我骑车水平蹩脚,非得下车推行,嫌麻烦,总是绕过这道巷,从别处通行。

老扬州说,扬州有条“卧龙”,南北向,龙头在小秦淮南口、城南的钞关附近,那里有座早年建成的水利工程,又称龙头关。龙尾在槐泗镇的龙尾田,北柳巷中间隆起的地段,即是龙背。传说是当年刘伯温屠龙掩埋而成,真真假假,莫衷一是。

过去,站在龙背上,可以望见四周的景色。汉唐往事、远山近水,历历在目。北部有蜀冈,蜿蜒起伏,气势雄伟;眼前是碧波荡漾的小秦淮河,水波粼粼,烟波画船,绿杨城郭。

北柳巷,曾是扬州老城内的一条重要南北通道,北起彩衣街,南止文昌中路,全长约米,宽度仅4,5米光景。乾隆下江南,行宫设在天宁寺西,巡视城南各地,北柳巷系必由之路。庞大的队伍,声势显赫,行走在巷内隆起的脊背上,与御道的称谓相匹配。早年的御道,风景着实不错,西侧伴随着纤细灵秀的小秦淮,岸边杨柳拂堤,婀娜摇曳,风情万种。

北柳巷的名称始于何时,未及考证。有人说,与太平军赖文光有关。查阅《扬州画舫录》,传说根本不可采信。基本事实是,河道疏浚,淤泥堆在两侧,形成通道。水边栽柳,柳巷,柳巷,便叫出了名。

与别处街巷不同,北柳巷内很少有支巷,西侧有几道下坡小径,直抵河岸;东毗邻盐运使衙门,此路不通。唯有一条,名称很古怪,叫运使公廨,应是运使衙门中的官员家属区。那栋门牌为48号的老宅,据说是雍正留给曹家在扬州度日的唯一住宅,或说即是林黛玉的故居。甭管此说是否牵强,只要有亮点,“宁可信其有”的受众不少。

北柳巷最出彩的建筑,是位于中段的董子祠。这是座纪念汉代名相董仲舒的公共建筑,历史悠久,气势恢宏。董仲舒主张“正谊明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急其功”,鼓吹独尊儒术,对于我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维持汉学大一统的思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受到后人的普遍赞誉。董仲舒曾在扬州为官,扬州人拥护他,为纪念这位民族大儒而设董子祠,世代供奉。

最初祠堂建在运使衙门内,董玉书《芜城怀旧录》说:“两淮运司署本为董子故宅,相传旧有井,曰董井。”因年代久远,加之战乱频仍,董井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究竟位于何处已难寻。一度还被圈进驻军营盘。诗人吴嘉纪诗述:“一泓汉家水,苔深汲者寡。当时供大儒,今日饮战马。”

嗣后,祠堂易地重建,乔迁到运使衙门不远处的北柳巷。今天的董子祠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年)。清中期,董子祠一度成为“临时收容所”,曾经的扬州盐运使卢见曾(雅雨),因涉“两淮盐引案”,在接受审查期间,被软禁在祠内。扬州八怪高凤翰,也受此牵连被冤入狱。出牢后,身无居所,只得寄居在董子祠。扶危济困,当属“正道”,董子祠也算是不忘初心了。清光绪七年重修。大殿是扬州现存为数不多的明代建筑之一。年启动董子祠修缮工作,修旧如旧,再现青砖黛瓦的明清书院风貌。

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从正谊书院到今天的汶河小学分校区,董子祠从内涵到外貌,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有一点她没有变,作为北柳巷内精神高地的名头没有变,主张正谊明道、教书育人、崇奉师长的基本理念没有变。无论是巷内的务本堂,还是提医院,都是在董子精神感召下的产物,它们与先祖董子祠一道,共同谱写出一曲“正谊明道”的颂歌。

堂皇的董子祠,威武肃穆耸立在北柳巷内,单檐硬山,青砖黛瓦,明亮的卷棚、粗壮的柁梁,九檩进深,宽弘而巍峨。祠堂内正面,供奉峨冠博带、手持笏板、深色凝重的董仲舒图像。每逢祭祀,新一代的人们,若有所思伫立在先哲面前,默默致哀。曾在此求学的学生,也会时常回来看望,不管身处何地,现在做什么工作,他们的内心深处,无不感激大师的引领和栽培。

北柳巷,当之无愧成为扬州的精神高地。

董仲舒,将永远是扬州学子们一生的学习楷模、行为准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5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