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尽后绿意锁烟楼探访烟墩山和楼山

2023/5/29 来源:不详

治愈白癜风偏方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74090.html

「本文来源:半岛网」

□文/图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张文艳

寻山之旅接近尾声。

此次来到了烟墩山和楼山,两座山峰相距不远,却又各自展示了独特的风貌。它们都曾是卫所防御体系的关键场所,用烽火保卫着一方平安。如今它们在青岛十大山林公园中,占据着两席。站在此山望彼山,不忍将它们分开。于是,本期,一起探访了烟墩山和楼山,用两座风景秀丽的特色山峰,结束“青山旧事”系列,未来,将会继续攀登高峰,带来更多造福于民的山林故事。

得名由来

楼山有烽火,烟墩起狼烟

此次探访的两座山林公园,都属于青岛十大山林公园,它们依靠山峦的屏障,建立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因此,先通过两座山名字的由来和历程,回顾青岛海防历史的沧桑历程。

早在青岛建置前,就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海防要地。

海防历史主要可以追溯到明朝,明朝以来,青岛地区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多与海防、海运有关。明洪武二年(年)正月,“倭人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明实录》),倭寇如此猖獗,为了抵御来自海上的威胁,明清两朝都在青岛地区部署了大量的海防设施,并设置了军队,“这些军事防御部署虽然没有直接促成青岛近代城市的兴起,但在青岛城市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

明朝时期,形成了以地方都司、卫、所3级为基础的卫所制度,卫下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一般大的卫有人,千户所有人,百户所有人。山东沿海中,有11卫,其中青岛有2卫4所,即灵山卫、鳌山卫和胶州所、浮山所、雄崖所、夏河所。而为了监视敌情、传递消息,卫所在防区要地设有一定数量的墩堡。其中,“大曰‘墩’,小曰‘堡’。委军守之,所以备寇盗也”。墩堡在海疆重地发挥着重要的前哨警备作用,一旦有警,墩堡间相继点燃烽火,彼此传递信息,以备御敌作战。墩堡是最基层的海防设施,数量较多。

翻看青岛市档案馆编撰的《图说老青岛建置篇》,可以看到关于楼山的记载。《山东直隶盛京海疆图》(年)关于浮山所的地图中,就有楼山烽堠的字样。在《筹海图编》(明天启刻本)所载青岛区域卫所所辖墩堡情况中,浮山寨所有墩九:麦岛、程阳、女姑、程家庄、楼山、姑山、红石、张家庄、斩山。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关于浮山所所辖墩堡中,有关于楼山的记载。此时的烟墩山,掩映在了记载之后。

烟墩山,顾名思义,与烽烟有关,也是防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烟墩山位于浏阳路、汾阳路、安顺路和衡阳路之间,靠四流北路不远。它西临胶州湾,海拔62.9米。因为山上曾设有烽火台,俗称“狼烟台”,后来改称为烟墩山。

烽火,在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很重要,据《武经总要》记载,“凡烽火,一昼夜须行二千里”。这也表明了烽火的传递速度。兵贵神速,传递消息对于扭转战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烽火的发展是在隋唐时期,《隋书·长孙晟传》记载,当时规定是“若贼少,举二烽;来多,举三烽;大逼,举四烽”。到了明朝,烽火墩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便于配置火器和发扬火力的空心敌台,另一种就是用于报警的烽火台。每座烽火台有五名士卒负责,“墩之相去,惟以视见听闻为准,不相间断。凡遇敌马所向之处,该数举烽,左右分传,计蓟镇边墙,延袤曲折二千余里,不过三个时辰可遍”。可见通信效率相当高。

烟墩山在当时就负责用烽火传递军情。由于临近胶州湾,烟墩山又是观察胶州湾西岸战事的预警烟墩,明代这里曾有守兵。

硝烟已去数百年,如今登上烟墩山,还可以觅得一些用于防御的碉堡踪迹。其实,在烟墩山得名之前,曾经被叫过“狼烟台”。它虽然是海防重地,却未能纳入史料的记载中。

相反,楼山的记载很多,楼山,又称漏山。在清朝同治年间的《即墨县志》中有“楼山,县西南五十里”的记载,楼山由东西楼山、小枣园山和坊子街山4个山头组成,总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主峰海拔98.2米。山体植被条件一般,多生长混交林和黑松。那么,烟墩山与楼山是否有从属关系呢?有人认为,两座山相距遥遥,虽同为崂山余脉血缘相连,而烟墩山因为紧靠胶州湾,地利突出,所以,独立于楼山之外。

穿烟墩山

烟笼绿荫静,墩晖碧树高

烟墩山,一座藏在高楼森林中的小山。

不靠大路,因此,当驱车寻找山门时,在曲折的小路上开了很久。因为人烟稀少,一度认为走错了路。终于在汾阳路21号,找到了一条小路。如果不是路口的烟墩山公园石碑指引,还以为走错了路。

顺路而上,看到了烟墩山公园的大门。天空很蓝,阳光晴好,空气清新,刚才行驶在路上的低落,一扫而光。

公园不大,游人不多。正门广场上,两只石象列队“迎接”。不远处,一位游客正在唱着关于母亲的歌曲,深情的演唱很具感染力。正门左边是一处亭廊,黄墙红瓦顶,蓝色门窗,配以绿植,色彩明快,令人心旷神怡。一座石桥跨过小溪,红色的小马在小广场上,等待小游客的到来。

一条环山路,如腰带环绕,绕行一圈,可以回到原点。若想登顶,可以随便选一条石阶路。登上东门所对的小路,松树遮荫。一抬头,看到了烟墩山的半山园门,花岗岩石门,半圆形门顶,掩映于黑松林之间。门楣书有“烟墩山公园”五个大字,并配有对联:烟笼绿荫静,墩晖碧树高。绿色的字体与文字大意和周围的环境非常契合。据称,这是岛城书家修德先生亲自题写的。修德(年-年),字石竹,祖籍即墨,代表作品有《修德书法艺术之路》《诗书画印》《修德书法艺术》等。他自幼跟叔祖父学书法,后来又拜师即墨城内准提庵能法和尚教授书画,打下深厚的笔墨基础。16岁时,他到青岛日商上海纱厂(今国棉五厂)做工,即便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仍苦练颜、柳、欧、魏等碑贴四十余年,被誉为“工人书法家”。他工于楷书与行书,点画厚实,结字拙朴,气息古雅。

烟墩山植被茂密,一路被绿荫环绕。黑松是它的一大特色。早在年建园时,就大量种植了黑松,并依据山体不同植被条件,配以雪松、悬铃木、白杨等高大乔木,游览路穿行其间;各景点周围自然配置樱花、碧桃、红瑞木、天目琼花、石榴、锦带、千首兰、大叶黄杨等多种花灌木。时值深秋,不时看到红果挂树,活泼耀眼。

继续上行,就到了山顶的观景亭廊,观景亭直径6.2米,6柱折叠顶,和它连在一起的,是平顶圆廊,直径11米,四周敞空。当沿着盘旋的台阶踏上平台的时候,眼前的景象可以用震撼来形容。西望,胶州湾美景尽览眼底,延伸在海上的大桥,犹如长龙横卧碧波之上,不得不感叹人类的智慧。海滩上,有附近的居民在赶海,可以想象,当年,这片海域曾经养育了多少渔民。东眺,宏伟的崂山群峰,越过了楼山,巍峨俊秀,所以,有研究者称烟墩山和楼山是崂山的余脉。

阵阵海风吹来,附近小学传来课间操的声音,这就是生命希望的延续。

雕塑往事

偶遇黄道婆,纺织“上青天”

寻另一条石阶路下山,找到了黄道婆雕塑。一处不大的平台上,她着装朴素典雅,面容安详。右手扶着纺车轮,左手持梭,目光向左,盘腿而坐。黄道婆堪称中国纺织业的一代宗师,雕塑像体为浅红色花岗岩坐像,高1.5米、宽0.8米。

黄道婆又名黄婆、黄母,原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市)人,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她幼时贫困,是一名童养媳,因为不堪虐待,流落到了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一带。40年间,她向黎族妇女学习并改进棉纺织技艺,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返回故乡后,她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制造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这些纺织品远销各地,让淞江一带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几百年久而不衰。十六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当时称淞江布匹“衣被天下”,这伟大的成就就凝聚了黄道婆的心血。她也被人们奉为中国纺织业的一代宗师。在黄道婆的故乡,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的民谣。

与黄道婆的家乡上海一样,青岛的纺织业同样闻名全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青天”,就是指的“三大纺织工业基地”上海、青岛和天津。这座雕塑是青岛纺织公司年赞助修建的,纺织,在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推动了青岛的城市化进程,当年,家里有个纺织工人是何等的骄傲,而纺织也为岛城的工商业以及全国的纺织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纺织工人,是青岛城市形象的代表,像郝建秀这样的工人典范,为青岛的城市精神树立了一面旗帜。

一位游客也停下绕山的脚步,和半岛全媒体记者一起瞻仰雕像,“咱青岛的纺织在当年可是响当当的”,他感慨地说。

再下台阶,又一处长廊,依然是明快的色彩。由于时值中午,光线愈加强烈,所以透过长廊的阳光,把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更加柔和亲切。从廊门出来,眼前一亮,是一片儿童乐园。乐园里有彩色跑道、毛毛虫滑梯、沙坑,两名儿童正在忙着“挖土建设”,即便已近中午,仍然不肯离去。在山林中,还能看到几处旧迹,被认为是烟墩的痕迹。

游览时,巧遇一只萌萌的石虎,它坐卧山坡上,遥望大海,见证跨海大桥的跨越,见证摩天大楼的崛起。

绕行下山,门口的游客仍在歌唱,令人惊讶的是,他还在唱那首母亲的歌,原来,整个上午,他在唱同一首歌曲,突然一阵心酸,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也不忍打扰,几个小时过去了,他的深情未变,显然,他在思念母亲,这种发自内心的歌唱,给了他思念的出口。

出了园门,歌声仍在继续,烟墩山留下的,不仅有历史的旧迹,繁茂的林木,孩童的纯真,休闲的惬意,还有传遍山谷的亲情呼唤。

登上楼山

四峰组高楼,绿植覆满山

楼山离烟墩山不远,四流北路横跨两山之间。

抵达永平路东门,“楼山公园”四个字打消了之前关于“娄山”的疑惑,此楼非彼“娄”,早在明朝时期就已得名,目前得名原因没有确切的记载,除了“漏山”的同音外,还没有关于楼字的来源。有文章称,在清代,当地人因为感觉“山的‘漏’字不好听,字恶,便将其改名为楼山,改‘楼’的意思,是因为楼山四峰如楼”,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因为在明朝的地图中,浮山所的墩堡就有楼山,所以楼山的名字应该早就有了,“漏”字可能是因为四座山峰间有山泉流过,像水漏出一样,百姓便这么俗称,殊不知记载是“楼”字。当然,“楼”字的来源,应该跟四座山头的组成方式有关。

楼山公园在十座山林公园中,算是比较大的了,园内布局和修饰也较为精心,整齐的木栈道,和分层布局的台地花园,足以证明。

进入公园,会发现公园分岔路比较多,每一条路都引向不同的山峰。

每一座山峰上,都有一座亭子,供攀登的游客休息。楼山海拔比烟墩山高,但因为坡缓,爬起来比烟墩山还轻松。一路前行,曲径通幽,路遇小猫觅食,有市民专门带来的猫粮,三只小猫正在“大快朵颐”。其中两只胆子较小,看有人过来赶忙躲进树丛,唯独一只小黄猫,舍不得眼前的美味,边盯着来人,边忙着吃食物,那种犹豫不决又有点恋恋不舍的眼神,着实让人爱怜。

根据体力的预判,先登主峰,在烟墩山看见的六角亭,没有爬多久就看到了。越过一片斑驳的礁石,来到亭中。双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占地50平方米,平顶,有台阶可上二层。远处的胶州湾大桥一样可以一览无余,不同的是,能够看到大片的居民区,高低不一的建筑,犹如另一片森林,城中村整齐的平房,被高楼包围着,在外面根本看不到。从海边到平房,形成三个不同等级的建筑高度,海边的高楼大厦,与山下的平房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座山下的不同世界。遥望烟墩山,似乎是另一个时空的自我在对望。

从六角亭下来,路过一片山顶菜园,有两名工人正在园子里忙碌着。因为不同于烟墩山的一条盘山路,与游客相遇的几率要小一些,但在探山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附近的居民,一位大爷笑眯眯地说:“天气好的时候,就过来逛逛,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也见见光。”在左顾右盼间,就登上了南部高峰,在占地17平方米的四角亭下,有凉风袭来,温度刚好,说不出的惬意。坐在红色的石凳上,听风,看海,眼睛都倍感舒适。

一米多宽的石路上,被松树簇拥着,红褐色的木栈道,让疲惫的双脚得以暂时的缓解。三角亭位于北部第三高峰,通凡塔旁。同样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5平方米。三座亭子,因面积不同,有不同的“待遇”。

转完一圈,拐进了台地花园,眼前不由一亮。台地花园是生物滞留设施的一种,是对雨水进行节流并储存净化结构型用地。通过设置一层一层高低不同的挡土墙,补植水生或乡野草花,来打造具有调蓄功能的台地花园,从而能够逐级收集、储存、净化山体雨水,提高雨水的下渗亮,减少地表径流,净化山体地表雨。因为在整修前的山林,植被是没有这么丰富的。就像如今茂密的嘉定山以前叫“光头山”一样,烟墩山、楼山以前的植被也较为稀少,这是石山的共性。所以楼山曾经山体植被条件一般,多生长混交林和黑松。青岛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曾在山上构筑工事,树木遭到毁灭性破坏,山体变得光秃秃的。

经多年植树绿化,大量种植刺槐、黑松,植被慢慢得以恢复。加上楼山和烟墩山一样,作为青岛十大山林公园之一,在年被列入了改造的行列。因为楼山公园北部和西北部紧靠工业区,大气污染较重,植物配置以抗污染树种为主。以原有刺槐林为基础,补植刺槐作为北部防护林带,南部补植黑松林增大公园绿量,西部贮水池周围和沿主干道两侧大量种植臭椿、雪松、火炬、五角枫、樱花、碧桃、大叶黄杨球、千首栏等多种植物,孤植或群植,自然配置。

如今,台地花园又用层层不同的植物,在台阶上形成小园圃,整个楼山已经没有了污染的气息。

在休闲活动区下来,带孩子出来玩的家长已经回家,两名附近的居民正在步入园门,“吃完中午饭了,约着出来溜达溜达”,她们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附近的小区人口众多,楼山花园已然成为居民们的活动场,闲暇时出来走走,让专程驱车来访的记者心生羡慕。

烟墩山和楼山,作为崂山的余脉,没有崂山的名声,也没有前海公园的文人墨客,它们躲在曾经工业繁杂的地段,为周围的市民和工人,尽职尽责地提供着须臾的宁静和祥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48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