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风情,春风杨柳万千条绿杨夜话
2022/9/19 来源:不详北京雀斑医院哪个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26560332244852&wfr=spider&for=pc
华干林
第一辑湖上风来
春风杨柳万千条
(一)
扬州的风情全在于柳树,扬州的色彩更多的来自于流苏般的杨柳之中。那是一种淡雅中透着闲适、深沉中显着飘逸的美。而或细雨蒙蒙,撑一把雨伞在柳中徜徉,雨丝和着柳丝编织成一道道绿色的网,将人的视觉紧紧定格在一重又一重的绿意中。
那绿,绿得淡雅,嫩嫩的,柔柔的,绝没有泼墨重彩的浓郁和张扬;那绿,绿得轻灵,浅浅的,薄薄的,更没有深山密林的涩滞和沉重。雨水刷过的柳丝,呈现在眼前鲜亮亮,飘柔柔,直给人以翩翩欲舞的感觉。
渔洋山人王士禛当年主持扬州红桥修禊时有词云:“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故而扬州有“绿杨城郭”之雅称。而扬州的绿色中,杨柳则当仁不让地扮演着主角。
关于扬州柳树的来历,民间有一个传说。
当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巡游江都,龙舟有数百艘之多,称之为“水上宫殿”,这些水上宫殿需要纤夫拉动。隋炀帝为了“赏心娱目”,指定要宫女作纤夫。
为了挡阳遮阴,皇帝下令沿河栽树,栽什么树呢?这可大有讲究。因为一来皇帝催得紧,他要赶到扬州过中秋,时不我待,这树必须长得快;二是栽种量大,大运河千把里路呢,这树栽了要容易活;三是因为栽在河边,这树还要不怕水淹。
大臣选来选去,选中了柳树,向皇帝一报,皇帝说:“嗯,此树甚好,就栽柳树,明天举行一个首栽仪式。”于是,第二天在洛阳举行了一个隆重的首栽式,隋炀帝亲手插下第一株柳枝,并赐此树姓“杨”。很显然,这个传说是后人编派出来损毁杨广的,因为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描写了。
尽管关于杨柳树的得名与史实不符,但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在河边大量栽种了杨柳树确是事实。白居易有《隋堤柳》为证:“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
运河开通之后,隋炀帝曾三次乘龙舟巡游江都(扬州),因其过度荒淫奢靡,最终落得身死扬州、国破家亡的结局。唐代诗人罗隐说他“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而杨柳树则不幸从此在文人墨客笔下成了隋炀帝的“替罪羔羊”,很多文人将杨柳树视为隋朝亡国的象征。
如刘禹锡:“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皮日休:“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白居易说得更直白:“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
文人对杨柳树的指责不过是借物言事而已。亡国者,昏君也,与树何干!实际情况是,杨柳树乃是园林绿化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树种。济南大明湖有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
扬州的杨柳树栽种历史长,种植面积广,甚至有人认为,扬州之得名即与杨柳有关。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有记载:“扬州宜杨。”杨柳树不仅成为装点扬州城市绿化的最显著的特色,而且形象地展现了这个城市的美学风格,她的曲干长条、翠枝绿叶,正是精致扬州、秀美扬州的物化表征。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这是杜牧对扬州的记忆;“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这是姚合对扬州的感受;“青春花柳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这是杜荀鹤眼中扬州的浪漫。北宋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曾在平山堂“手种堂前垂柳”;他的学生苏轼在欧公逝世后来到平山堂凭吊时触景生情,“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清代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巡游扬州,他也十分喜欢婀娜多姿的垂柳,所以当地官员和盐商在瘦西湖两岸广植柳树,扬州的二十四景中,以杨柳的意思命名的就有“玉勾下絮”“长堤春柳”“绿杨城郭”等。
扬州民俗,对杨柳树也偏爱有加,扬州民歌有成千上万首,但是最广为传唱的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杨柳青》:
河(啊)东的哥哥去(啊)远方(呵呵一呵呵)
河(啊)西的妹妹来送郎呀(杨柳叶子青啊谑)
(七搭七哪崩啊谑杨柳叶子松啊谑)
(松又松哪崩又崩哪)
送送(么)有情人(谑)哥哥(杨柳叶子青啊谑)
冷(啊)热(啊)我(啊)不多讲(呵呵一呵呵)
送一双新鞋表心肠呀(杨柳叶子青啊谑)
(七搭七哪崩啊谑杨柳叶子松啊谑)
(松又松哪崩又崩哪)
送送(么)有情人(谑)哥哥(杨柳叶子青啊谑)
清新朴实的爱情表述,与青翠柔美的“杨柳叶子”衬词,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情人送别图!
杨柳已与扬州人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紧密相连。民间传说杨柳有辟虫、防疫的功效,旧时每逢清明节,扬州人家折取柳枝插在门上,有的将柳枝和桃花一起插在瓶里;农村里有的选用极嫩的柳芽拌入面粉做杨柳饼;妇女则将柳叶簪发,以示青春常在。民谚中甚至有“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之说。
(二)
虽然扬城处处栽柳,但扬州赏柳的最佳去处当属瘦西湖。
进入瘦西湖公园南大门,一条长堤展现在游人面前,此景名“长堤春柳”。信步湖堤之上,前后是柳,左右是柳,头顶是柳,水面是柳。近处柳丝拂拂,楚楚下垂;远处如霭如烟,若明若暗。动若莲步轻移,婀娜多姿;静如少女独处,袅袅婷婷。满目的杨柳密疏相间,浓淡相宜,就那样偎依在瘦西湖的周围,晕染着、守望着一湾碧水。垂杨、桃李在堤的两边间隔栽种,仲春时节,杨柳抽芽,桃花绽放,湖上碧波荡漾,画舫往来,在春天明媚的阳光中,呈现出一片氤氲之气,这正是李白笔下“烟花三月”之扬州风景。
“长堤春柳”的景色,全在于垂杨柳的风姿。
早春时,当二月春风的剪刀,裁出了鹅黄色的嫩芽,杨柳树枝如一根根珍珠项链,整个长堤有如一条黄金通道;及至仲春,柳叶转绿,桃花绽放,此番风景,画图难足!夏日,柳叶长成,浓荫覆盖,漫步堤上,凉意顿生;秋天,杨柳完全浓绿,根根枝叶,有如少女披肩秀发。轻风吹来,柳枝飘动,又恰似美女舞动的裙裾。随着深秋以及初冬的降临,杨柳则由青转黄,满树的柳叶有如智者花白的头发,装扮着江南那份美丽的成熟。
扬州的柳树叶何时完全凋零?准确时间应该在冬至之后。落叶之后的柳枝依然有流风余韵,赤裸的枝条在寒风中飞舞,给人一种力的抗争感。至于瑞雪过后,它玉树琼枝的风姿,更有一种冰清玉洁之美了。
如果将瘦西湖景区比作一篇宏丽的乐章,那么,“长堤春柳”便是这篇乐章的引子,它悠扬悦耳,婉转动人。为瘦西湖窈窕秀丽、精致婉约的美学风格奠定了基调。
“长堤春柳”这一景点的美学趣味还不仅仅限于此。堤的一侧是一片冈阜,上有古木森森,给人以崇山峻岭之感;从高冈至水滨,次第由高及低,这种地形的过渡,不留人工痕迹,宛如天然生成。琼花、枫树、桂花、蜡梅等花木间杂栽种,使之一年四季都洋溢着芬芳。
堤的另一侧是瘦西湖水面,这水面,又不似一般湖水那样的浩渺无垠,它实则是普通的河流,河道中间零星地散落着一些岛屿,这些岛屿上或种荷植苇,或林木参天。
春天,“小荷才露尖尖角”,与隔岸桃花相映成趣;夏日,风荷轻摇,莲花芬芳,与遮天蔽日的杨柳一同装扮着暑日的风景;秋冬之时,“莲子已成荷叶老”,枯萎的荷塘与泛黄的柳叶相呼应,呈现的是一种“残缺之美”。而此时,争奇斗艳的秋菊与暗香浮动的蜡梅相继登场,化用两句古诗:莫道人间芳菲尽,雪中蜡梅始盛开。
(三)
正如中国的茶文化、花文化、竹文化一样,中国的杨柳文化也是源远流长,蔚为大观。
从《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清人笔下的“绿杨城郭是扬州”,杨柳在文人墨客的心中,一直是作为诗意的形象存在着。
唐代诗人刘禹锡与白居易,作为唱和诗友,创制了清新优雅的“杨柳枝词”,其中广为流传者略选一二。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据说,唐宣宗即位后,听宫中的乐师唱起了白居易这首《杨柳枝词》,便问道,这是谁写的?左右人告诉是白居易所作,并说永丰是洛阳的一个坊,坊的西南角荒苑中有垂柳一株,枝条繁茂。皇上听了居然很有兴趣,命人去折取了两根柳枝栽在皇宫里。
或许是因为杨柳树柔枝长条具有婉约之美的特征,故而,在古典诗词中,常将杨柳与离别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古代柳树多栽种在送行的大道旁,长条低垂,依依恋人,攀折一枝,送与远行亲友。柳、留同音啊。
你听李白的这首《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王维那首《送元二使安西》就更加经典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因为王维的这首送别诗太精彩了,很快被人谱上曲,作为送别曲广为传唱。但这首诗只有四句,而且每句字数相同,唱起来不免有些单调,因此,乐工们常将诗句反复唱几遍,即所谓叠唱。到了北宋,这首送别诗被人改成专供歌唱的《阳关三叠》。
在古代扬州,将离别之情写得最悲怆的恐怕要数唐末诗人郑谷了,请看他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至于或者客居他乡,或者奔迫在途的历代扬州游子们,则更是经常以杨柳、绿杨等来指代故乡扬州。
革命烈士江上青年在烽火连天的征途中曾寄给胞弟江树峰的一首七律:过隙光阴似白驹,十年患难早相扶。雄心拼付三期战,别绪全凭一雁书。春水绿杨思故里,秋山红叶走征途。天涯兄弟成劳燕,互问风尘老病无。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四)
尽管杨柳曾被赋予了离情别绪的悲情色调,但是杨柳作为春天的象征却是文学意义上的主旋律。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将杨柳与春色紧密联系在一起。
唐代贺知章,本职工作是政客,但一首《咏柳》诗却足以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千古流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用丝绦细带比喻柳条,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别出心裁地讴歌了迷人的春色。春风吹拂,柳树抽芽,正是细如剪刀的春风,“裁”出万条碧绿的柳条,装扮出这绿意盎然的春天。
不仅仅贺知章,唐诗宋词中以柳咏春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
其中脍炙人口者有,冯延巳:“春到青门柳色黄,一梢红杏出低墙”;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北宋志南和尚“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陆游“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等等。
是的,杨柳无疑是春神最先派出的信使。
当凛冽的冷风仍在呼啸,料峭的春寒依然袭人,冬眠的万物尚未从睡梦中醒来,而杨柳已经在悄悄地给我们传递着春的消息。大自然将立春的日子一颁布,杨柳枝条顷刻之间便泛出了绿色。紧接着,一颗颗如翡翠珍珠般的芽苞就挂上了枝条,春风吹拂,这些翡翠珍珠一天天地臌胀起来。俄而,惊蛰的一声春雷,便将这些芽苞炸开,嫩绿的柳芽绽放出稚气的笑脸,亲吻着碧绿的水、湛蓝的天。柳枝上黄鹂清亮的鸣叫,呼唤着万物的复苏。于是,金黄的迎春开了,带雨的梨花白了,灼灼的桃花红了。
记不清是哪位现代诗人的神来之笔:
杨柳风慢步而来,走进眺望的眼眸,却拂不起一缕发鬓。
采下一朵朵白云,种在小河村口,归期未有。
岸柳飘飞来路,长长短短。
音书在烛影下浓浓淡淡,干一杯西窗满月,
指击三更,三生石的重,比纸还轻。
就在诗人那笔墨轻点之间,浩浩荡荡的春风已与千姿百态的生命音符,万紫千红的生命色调,汇成了一组恢宏磅礴的春之交响!
而在这组关于春天的交响乐中,我最爱听的依然是那首具有浓郁扬州味道的《杨柳青》。
华干林
扬州大学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教授,扬州电视台评论员。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及扬州文化研究与传播。发表论文论著多种,著有散文集《烟花三月下扬州》。为政府机关、大中专院校、厂矿企业等讲授扬州文化数百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