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运河名镇淮北濉溪百善镇古代军事重地运
2025/3/2 来源:不详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www.wzqsyl.com/m/
年6月22日,大运河被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对于许多安徽淮北人来说,在年之前,大运河是人们代代相传的“隋炀帝下江南去扬州看琼花时龙舟经过留下的艳史传说”,是诗人白居易《隋堤柳》一诗中“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的诗情画意。
隋堤,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的百善、铁佛、临涣、四铺等乡镇。在淮北濉溪县的隋堤沿线,至今仍然流传着隋炀帝隋堤植柳护娇娃、木鹅试水探深浅、赐柳姓杨推皇恩等传说。甚至于曾在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柳孜运河遗址所在地的淮北市百善镇以及柳孜村的地名,也都与这些传说有关。
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厚
百善镇,隶属于淮北市濉溪县,位于濉溪县中部,东与古饶镇、四铺镇接壤,南与临涣镇、韩村镇相连,北与濉溪镇相邻,西靠铁佛镇。全镇下辖22个行政村、1个园区和1个开发区,总面积平方公里,是淮北面积最大的镇之一,总人口约12万人。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百善”这个地名因“为古百战道也”,而后世相传取其相近音,“百战”遂为“百善”。但在百善镇,千百年来民间却盛传另一版本:“百善”原为“白掸”,在隋炀帝下江南龙舟经过此地时,当地官员奏报此地民风淳朴善良,隋炀帝大喜,遂改“白掸”为“百善”。
百善镇在历史上长期占有重要位置,境内主要有隋唐大运河、沱河、汴河等运河与河流。隋唐大运河在古代被称为封建帝国的经济生命线与命脉,“半天下财富,悉由此路而进”的繁忙漕运图,成为唐宋时期淮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镇。
随着运河的开凿和利用,原居民向运河岸边集结,形成今天的集市。古时百善有隋唐大运河穿境而过,占尽了水利交通之便。
百善与周边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便捷,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古代名城。此外,百善也被称为“古百战道也”。公元年,通济渠开通后,即在百善设驿站,直至民国初年百善驿站撤销。它一直是睢阳古道上著名的驿站,并驻有军队、驿差等,沟通南北的作用,是著名的军事要地。
百善镇历史遗存文物古迹丰厚,遗址、遗存众多。拥有世界级文化遗产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位于百善集镇西6公里的柳孜始建于东汉,因隋炀帝开掘大运河通济渠段在此而过逐渐繁荣。南宋光宗五年(公元年),黄河泛滥,洪水夺淮入海,通济渠从此淤塞,柳孜镇因此衰落下来。年春夏之交,宿永路拓宽改建,发现运河岸边石构建筑基址一处,在深6米的河道内发现唐代大型木质沉船8艘,出土各种瓷器多件,被评为“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安徽省继黄山、西递宏村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运河文化拓宽古镇发展路
近年来,百善镇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精心打造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柳江口景区,培育“旅游+休闲农业”等多业态全域旅游产业集群,助力乡村振兴。
据悉,百善镇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以村企合作的方式打造农民创业平台,助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该镇精心打造花海、恐龙园、草莓采摘园等文化旅游综合体,努力打造苏鲁豫皖旅游观光网红打卡地,采用“公司+商家+大户”合作形式,壮大集体经济,吸纳群众就业。
废弃老铁道运行观光小火车同时以文化赋能,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百善镇依托柳孜码头遗址资源,充分利用废弃火车道,规划大运河柳孜文化观光路线,让游客一路感受运河古镇精华美景。近日“濉溪号”观光小火车正式运行,更为周边城市游客带来了一道新的旅游风景线,促进了濉溪县文旅消费复苏升级。
百善镇还改变以往以文化旅游产品为卖点的发展思路,转向以乡村生活为卖点的发展策略,让游客感受真实的乡土生活。通过举办主题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年“五一”期间,柳江口景区推出的麦田音乐季、“寻梦古运河醉美柳江口”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吸引游客约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多万元。
百善硬面大卷:秉承传统技艺誉为馍类珍品
百善硬面大卷,与临涣烧饼、口子壮馍和南坪杠子馍并称为“淮北馍类四珍”。百善镇地处世遗隋唐大运河故道,又是皖北交通枢纽,过往客商多,休憩饮食免不了,便催生了硬面大卷,至今已有多年历史。
百善硬面大卷的制作工艺相当繁杂。首先要挑选面粉。以前没有电机磨面时,要选用毛驴拉石磨磨出的小麦面粉,用铜丝锣出的“头破”精粉,再经泡面头、颤面、发酵、做“馍剂子”、上锅蒸制、定型等十来道工序,而且不加任何发酵粉、添加剂,还要根据一年春夏秋冬的不同温度采用不同的蒸做方法,这样制作的大卷才能形状美观,吃起来筋道掉渣。正宗的百善硬面大卷有硬、大、形三大特色。“硬”,用手按不出凹坑,攥在手中不变形,像砖头块似的;“大”,一个足有四两多;再次是它的形状,大卷长7厘米、宽3厘米、高15厘米,上方为桥拱圆弧形,下边为四方形。其三大特色非一般大卷能媲美也,成为享誉大运河故道的特色美食,名扬省内外。
百善硬面大卷(摄影杜鹏)“百善硬面大卷年就获得淮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别说濉溪的,淮北的,就连永城、涡阳的专程来买带往南京、上海多的是。还有咱当地人把大卷作为家乡美食礼品带往韩国、马来西亚。春节临近预定的人更多,蒸不够卖的。”提起百善硬面大卷,百善硬面大卷创始人谢宫祥的第四代传人谢法兵自豪道。
(大运河新闻)来源:“学习强国”安徽学习平台、“学习强国”淮北学习平台、淮北日报、中安在线、
----------------------
制作曹宇
编校延晨徐蓉
一审桂艳张莉
二审义富肖东
三审晖军
实习王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