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踪迹十月下扬州,那些美丽的邂逅
2023/7/10 来源:不详得了白癜风好治吗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317/4791291.html江南水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对江南的神往缘于诗人千百年来诗词歌赋为江南的吟唱。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扬州)是春天,“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吸引着无数像孟浩然一样的诗人,也吸引了一直住在北国的我。只可惜我错过了美好的季节,我想我是无法领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那样的诗情画意了。
我去时,是10月。10月,北国正红柿枝头,枫林渐染血色。
京沪高速公路上,巴车的灯光劈开夜色飞驶前进,前进。车上,我倚窗而望,在一片无垠的朦胧的灰色里,我知道自己越来越接近江南了。我仿佛已看见那片魂绕梦牵了百年千年的秀美无比的水乡了——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建的斑驳的青瓦白墙的民居,河埠头上正在浣洗的江南女子,乌蓬船上袅袅的炊烟,狭窄幽深的鹅卵石铺地的小巷------
“酒罢歌余兴未阑,小桥流水共盘桓”,这是南唐扬州诗人冯延巳的词句。
我此行的目的地正是扬州。
瘦西湖扬州,于我是梦中的情人,朦胧秀丽,令人魂牵梦绕。
对于扬州,最初的印象来自于历史课本,再后来是唐宋词典。唐朝帝国辉煌灿烂了那么一段日子,就陷入了奢靡、困顿、沉沦,最后颓缩到了扬州。最是可怜巴巴的皇帝李煜,纸醉金迷了那么一小段时光,就做了亡国奴,整日以泪洗脸,望月哀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谁想到,亡国的代价却成就了一个还算不错的词人。历史常常叫人哭笑不得。对于扬州而言,这是一段不怎么光彩的历史。若不是那几首哀艳的词,李煜们早就湮灭在历史的滚滚灰尘里了。
到过扬州,并留下佳句的文人可谓不计其数。然而生于扬州的文人,除了扬州八怪,我却只知道张若虚和冯延巳,这二位又恰好都是唐朝名家,一位诗人,一位词家。
关于张若虚,大家都晓得他那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此诗极受后人推崇,有人甚至拿“孤篇压全唐”来形容它。张若虚作此诗时身在别处为游子,然扬州文客却以为诗中之景乃扬州之景。所谓游子思乡,也合乎于情。据说,扬州现在正在开发“春江花月夜”景区。不管怎样,纪念古人,传承文化,这是件好事。
冯延巳是南唐词人,追随李煜的父亲做到宰相的位子。他政绩不怎么样,也没有一首诗词如《春江花月夜》那般有名,但他是南唐词坛存词最多的一个词人。他的词就如同他所生存的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样,从绮艳转为凄清。“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江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鹊枝踏》)。”暮色苍然,人生无常,艳词里已渗透了丝丝冷色,时代的暗色变作了词人心灵上的阴影。好在他赶在了李煜的前边,以词留世,却终未做亡国奴。这也算一件人生幸事吧。
瘦西湖10月10日,巴车驶出漫长的京沪高速公路,便是扬州。夜幕下,城市一片火树银花。然而,这却不是我梦中的扬州。象征现代文明的钢筋混凝土,俨然已把扬州模式化了。若不是偶尔从高楼大厦后闪出的一截青瓦白墙的楼梢,我简直分不清这是南国的扬州,还是北国的哪一个城市。一丝失落和伤感如秋风荡过草地一般,掠过我的心际。夜宿红杉树宾馆,我默默祈祷。
次日游瘦西湖。
游完瘦西湖,我才算舒了一口气,这就是我梦里情人的姿容,既有大家小姐的风范,也不缺少小家碧玉的柔秀。江南,毕竟是江南!
瘦西湖,是隋唐时期流入运河之水的一段水道,因其瘦美而得名。我感兴趣的不仅仅是流水芳草、小桥绿柳、亭台楼阁,尤其是散落其间的文化韵味。
以五亭桥为中心,左侧有小金山,右侧有二十四桥,都让我长久驻足。小金山湖中亭上,有启功先生书楹联一幅:浩歌向兰渚,把酒待秋风。一股浩然/豪爽之气如风迎面扑来。更别致的是二十四桥。名为二十四桥,却非实有二十四座桥。它只是一孔汉白玉砌成的石拱桥而已。桥长二十四米,宽二点四米,两端各二十四级台阶,上围二十四根银栏柱,栏上皆雕月镂云。处处含二十四之意,于是叫做二十四桥,就像八大山人非八名人士一样。妙哉!桥侧卧柳从水边折生而出,树影水中,摇曳多姿。再过去便有亭台红廊,亭外一碑,碑上刻毛泽东手书杜牧诗《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书法峻健飘逸,一如伟人苍劲的手势。
二十四桥大虹桥游人如织天色垂暮,晚霞从西方笼罩过来,斜映水中,与垂柳、亭阁的倒影叠印在一处,竟是格外的秀美无比。
长柳堤岸,忽然现出三位扬州姑娘在拍婚纱照。绿色的草坪,雪白的裙纱。彩霞映在秀美的脸庞上,姑娘们显得分外的清秀与柔美。一位中年女游客情不自禁地上前,拍着一位娇美的扬州姑娘的肩头说,“扬州姑娘好好漂亮哟!”那位姑娘羞赧一笑,一双浅浅酒窝毕现,显得更加楚楚动人。
远远望着秀丽且幸福的扬州姑娘,我忽而想到书中常赞美的江南小家碧玉以及那些富有浓浓风情的江南民居了。
据说,那些青瓦白墙的江南民居是极其讲究的。跨进高高的门槛,左右两侧房间为儿孙们居住,迎门正屋依次为父辈、祖辈居住,小姐住二楼,但须是其父母起居上面那一间,意在便于父母随时了解女儿的动向。秩序井然,别有韵味。再说小姐的阁楼也满有意思的,为免除小姐闺房寂寞,特开后窗两扇,以观楼外风景,并于靠街处墙上凿一孔,以便小姐窥望街上行人选好意中郎君。真可谓妙哉。这样的布局,拘束里含着开放。
但不知为什么,中国文化史上怎会出现那么多深闺幽怨诗歌呢?抱一本唐宋词典看看,这样的诗词比比皆是。如果你较真,你会发现这些深闺幽怨诗词的作者,除了少数几位是女性外,其余皆为男士。这真是一道奇异的风景。幽中国诗人一默,怕不是爷们的一厢情愿吧。大家知道,封建婚史里是没有自由恋爱一说的,普遍的爱情从何说起呢?没了爱情的芳草地,又从哪儿忽啦啦冒出这么多相信爱情的情侣呢?
西晖里的瘦西湖风景无限好。我相信这些扬州少女们是相信爱情的,她们灿烂秀丽的笑脸就是一种诗情画意的应答。自由,爱情,早已由神话变成了现实。
穿婚纱美女十月的扬州,美丽动人的琼花谢了,但堤岸旁高大的白玉兰却依然绿意浓郁,清香散播。
然而,此时此刻徜徉于湖畔的我却在想:从此一别,何日旧地重游?有一丝儿伤感慢慢的侵入心头。水畔亭旁,草色青青风舞柳,谁为我折枝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