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咏星期天到哪里去千古洛汭韵依然
2022/8/30 来源:不详北京比较好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pf/a_8812994.html
开学了,千万学子是一拨拨溯洄而来的小鱼儿,络绎不绝拖着着山南海北牵挂不舍的目光,回到早在初唐时期就以城东桃李花美丽万方饮誉天下的校园里。我的研究生们自然也不例外。
有一瞬间,一个孩子似乎是忽发奇想了,问我:“老师,要是读书累了迷糊了,想出去换换空气换换思维方式,哦我是说星期天,星期天到哪里去?”
哦,疫情肆虐以来,我,似乎没有星期天了啊。
好像也不是没有星期天,只是每当星期天来了,就把自己关在小小书窝里,自成一方读书写字的大自在天地,美轮美奂,自娱自乐,几乎到了不知今夕何夕之境,自然也就没去考虑过星期天到哪里去了啊。
就说,让我想想。
下班回到家,进入我的小天地,也是忽然间,想到了一个很好玩儿的地方——
洛汭!
想起洛汭,不由自主的思想发叉了。
小时候老是沉迷于读书,常常因为耽误了拾柴火的家庭大计而挨揍。按父亲的说法,他之所以经常有缘有故甚至无缘无故的打我,就像别家的大人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况且,父亲说,那里边还有一点儿很关紧的哩,叫真金子不打不成器!你既然生在咱这个家里,比啥都比不过人家,那就得自己拼着成器。你就算只能读三年书,也要比人家读十年二十年读的还多。人家有的你没有,就要自己拼命挣过来。
其实,后来我发现,读书本就是我最喜欢的事。
两个缘由。
第一,读书的时候,会忘记肚子里的饿!有时候,连打架或者上树扳干枝儿不小心弄伤的地方,也会忘了疼!
第二,读的书多了,可以给小伙伴儿讲故事。更有趣的是,讲故事得来的好处,比如尊敬羡慕,还有说不定从哪里踅摸出来的半块玉米面饼半根咸萝卜啥的,那可是真的宝贝啊。比打架赢来的,还要爽得多呢。
就这样吧,静下心来,把听过的读过的有关洛汭的事情梳理一下,
给那些有心把星期天打扮的美丽一点、有趣一点的年轻姑娘小伙子,和年龄虽然大了点儿心却还不老或者还不想老的姑娘小伙子们,介绍一下那个洛汭吧。
洛汭——洛——汭。
张大嘴巴,白虹吐日一般呼出一团浩然氤氲。然后,猛地闭上眼睛也闭上嘴巴,把一团同样沛然莫可能御的气流,哗的一声锁于一团混沌之中,洛汭就存于心中了。
汭,读ruì,指河流会合的地方,或河流弯曲的地方。洛汭,位于洛水的下游,洛水入黄河处。
《书·禹贡》:“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河图玉版》载:仓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帝。洛汭即为洛书出处。
《资治通鉴》注解曰:水经:洛水东北过巩县东,又北入于河。夏五子傒太康于洛汭,即其地。
这就是洛汭,亦称什谷,在今河南巩义河洛镇洛口村一带,因洛河至此流入黄河而取名。夏朝太康失国,为后羿所逐。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五子之歌》出自《尚书·夏书》。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是对中国最早的帝王亡国的叹息,体现了中国最早最原始的政治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唐人同谷子根据典故记载也曾改编过五子之歌。
大禹的儿子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王,开始了父死子继的帝制时代。然而第一个继承皇位的儿子太康,就因为没有德行,导致老百姓反感。太康贪图享乐,在外打猎长期不归,国都被后羿侵占。太康的五个弟弟和母亲被赶到洛河边,追述大禹的告诫而作《五子之歌》,表达幽怨讽喻还有哀悼之意。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
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
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大概意思:
一是说大禹说过,老百姓可以亲近,而不可轻视。人民为国家之本,本固了国家才能安宁。
二是说大禹说过,不要贪图女色,打猎、玩乐、嗜酒、住宅豪华,只要有此一项,就会导致亡国。
三是说陶唐氏部落本来有很广大的土地,因为失德,败坏纲常,导致灭亡。
四是说大禹为后世楷模,治定了法典,因为太康废弃了典法,导致宗庙祭祀灭绝。
五是说我们被后羿逼到洛河对岸,没有归宿,叹息不谨慎的行道,追悔莫及。
唐人同谷子据典故改编的《五子之歌》
一
邦惟固本自安宁,临下常须驭朽惊。何事十旬游不返,祸胎从此召殷兵。
二
酒色声禽号四荒,那堪峻宇又雕墙。静思今古为君者,未或因兹不灭亡。
三
唯彼陶唐有冀方,少年都不解思量。如今算得当时事,首为盘游乱纪纲。
四
明明我祖万邦君,典则贻将示子孙。惆怅太康荒坠后,覆宗绝祀灭其门。
五
仇雠万姓遂无依,颜厚何曾解忸怩。(雠读仇,同仇)五子既歌邦已失,一场前事悔难追。
洛河汇入黄河的地方,就是古时的“洛汭”,用老百姓的话说,也就是洛口。河流交汇处,往往因交通便利成为码头、集镇甚至区域中心。
“洛汭”在中国文明史上地位举足轻重。司马迁说,夏商周“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对河洛地区而言,“洛汭”是象征性的地理中心。汉晋隋唐时期,河洛地区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随着隋炀帝杨广开凿隋唐大运河完工后,东都洛阳成为全国的交通中枢,国家物资都是以洛阳作为枢纽完成调运。而洛阳的中枢作用,又是通过“洛汭”这一物流中心实现的,“洛汭”实实在在成为连接中国东西南北的枢纽。
大运河以洛阳为起点,经洛河入黄河,然后分两路开凿,从这里即可行舟通济渠,向南到达余杭(今杭州);也可扬帆永济渠,向北到达涿州(今北京)。如此一来,“洛汭”就坐落在大运河最为重要的三岔口上。
隋炀帝烟花三月下扬州观琼花,是“发显仁宫,出洛口”;武则天时,“半天下之财赋”,都是从“洛汭”运进;四方使者、商贾入两京朝拜、交易,也多是沿运河经洛口向西,入洛阳、长安。
在大运河配套的众多粮仓中,也以洛口仓和回洛仓规模最大。其中,回洛仓为首都粮库。洛口仓也叫兴洛仓,位于洛河入黄河之口,因此成为大运河最大、最重要的物流中心。
在大运河开凿的第二年,隋代就开始在洛口兴建粮仓。这个粮仓规模巨大,从今天洛口村到七里铺村,在10多里的范围内,朝廷共兴建粮仓个,每个粮仓可容石粮食,考古发掘出粮窖多个。
古时讲究因仓置城,隋代也不例外。洛口仓城周围20余里,共储米约万石,“置监官并镇兵千人守卫”。东南运来的漕米,大部分都贮藏在这里,可以说,洛口仓既是东都洛阳的外围粮仓,又是用兵东北的军粮转运站,在隋代地位极为重要。
当年,起兵的瓦岗军从豫北一路杀向洛阳,沿黄河南岸要道疾进,攻破虎牢关后直取洛口仓。隋军拼命抵抗,李密、翟让指挥义军强攻不成,从登封绕小道奇袭,终于攻下城池,掐断了隋代经济咽喉,开仓济民,“数日之内,众至数十万”,彻底动摇了隋朝的统治。
历史上的“洛汭”在巩义市河洛镇洛口村,除了响亮的村名,还有一通清代的石碑为证。有专家研究认为,明末以前,黄河从济源直接走东北,经现孟州、温县在天津入海;济水发源于济源,沿现在的黄河河道,经济宁、济南入海。古称“四渎”的“江淮河济”,均可独立入海,其中的“济”便是指济水。年,黄河泛滥,夺济入海,以后逐步形成了现在的黄河河道,济水消失,到了山东济宁、济南,才又钻出地面。
洛口村东头有一土岗,与洛口仓相隔两条沟。当地人说,这里以前便是伏羲台。根据记载,过去河洛于此汇流,伏羲就是站在这台上远望黄河、洛河,演绎出八卦。如今这里已遍野都是庄稼。
古洛口位置奇特,它离古荥阳城、古温县城、古巩县城(现在的站街镇)距离均是“二十里”,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黄河南摆,如今的“洛汭”在洛口村上游7公里处——巩义市南渡河镇神北村。在河洛汇流处,由于水流冲击,形成了一个小三角洲。我们站在三角洲上眺望,黄河对岸一望无垠,巩温(巩义、温县)黄河大桥就在河水汇流处上游约米处。现在,这里已成为旅游区,相关部门在这里开发了游船、划艇、垂钓等娱乐项目。
然而,对当地人来说,处于洛口却没那么方便。神北村村民的耕地主要在黄河北岸,每次耕种、收割都要带上干粮,在黄河北岸连续干一两天。过去,村民先是乘船到上游,顺流将船斜漂到对岸,干完活时扬起帆,乘风返回。现在,他们可以走巩温大桥,方便了不少。
我们可以沿着隋唐大运河的遗迹一路探寻,从通济渠引谷、洛水口,到隋唐皇家西苑;从西苑之海积翠池,到隋唐皇城门前布局;从通济渠连接皇城的码头,到运河沿线的重大历史遗存……一路深感河洛大地历史文化之厚重。
只是,那位是非功过千古难辨,勠力开凿大运河的隋炀帝杨广先生,如今,你在哪里?
星期天到哪里去?
千古洛汭韵依然!
李少咏,自号小木匠,逍遥镇人。能熬胡辣汤,会做粗陋的小桌子小板凳,都是半瓶子醋水准。希望把最深的现实创痛比如为我们带来巨大伤害的新型冠状病毒虚化隐藏于文字底部,也许也算是无助之中的一个审美选择吧。一生不敢或忘少年时代做木匠学徒时候师傅的一句话:想做一个好木匠,就不能用一根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