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关于统芯的一桩公案自主乎借鉴乎
2022/8/1 来源:不详最近在完善我的国产机芯文章,发现了一桩公案...在SZ1机芯发明人的争夺上,又多了瑞士(Enicar机芯)和日本(精工舍/76xx机芯)的身影。不过或许那个年代的设计,大家都大同小异吧。以下是我在《机械腕表与中国智造(二)》中的内容,引述如下:依《中国近代钟表手表工业发展概况》中所述,年12月,轻工业部在上海召开了全国手表行业专业会议,着重研究了手表统一机芯设计问题。会后,轻工业部即组织上海钟表工业公司、上海手表厂、上海手表二厂、北京、天津、辽宁、广州手表厂和西安红旗手表厂、风雷仪表厂,连同轻工业部钟表工业科学研究所、天津大学等单位的技术人员与学者,组成手表统一机芯设计小组,年3月在北京手表厂开始开展工作。通过机芯设计、样机试制、批量试制和图纸定型几个阶段,年10月,SZ1型中国手表统一机芯定型。时光流转,故事回到原点。一纪之后的年6月,由轻工业部组织北京、丹东钟表工业公司和沈阳、青岛、石家庄、南昌、吉林、哈尔滨手表厂等单位,组成SZ2薄型统一机芯设计组,又再次由北京钟表工业公司负责试制工作,并于年4月通过单机和日历表的技术鉴定。在正史之外,亦有乡野掌故流传:如果仔细观察统机的轮系布局,会发现它与瑞士Enicar机芯和日本精工舍Seiko(76xx)机芯颇为神似。当然,腕表方寸之间可以施展的空间有限,所以相似也是在所难免的了。统机有着很多优势:1.条盒轮与中心齿轮采取1:6的传动比,减小了发条的力矩,有利于延长机芯运转寿命;2.摆轮直径较大,位置安排在上条柄对面,便于装配调整,显著地提高了手表的走时精确度;3.机芯厚度较薄,外型美观;4.它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少,由于国家制定了统一质量标准,便于大量投产,便于检查产品质量,便于维修;5.机芯设计中,考虑了增加日历、周历、自动上条等附加装置,便于多品牌发展。由于它省工省料、劳动生产率高、生产成本低、走时精度高,一时间席卷大江南北。
从年以后,全国的手表厂绝大多数采用了统一机芯。按年当年的统计数据,统一机芯手表的产量约占全国手表总产量的82%左右。同时,全国手表的社会保有量为2.2亿只,其中女表1,万只。我国每百人平均拥有手表量已从一九五二年的0.07只,上升到一九八三年的22.2只。这累计逾2亿只统一机芯的产量,彻底解决了中国人戴表难的问题。但是,统机的出现也极大束缚了各表厂的自主研发能力。正是由于统机的出现,手表机芯的研发从此停滞不前,大家只注重产量、外形而忽视了手表的精髓所在——赋予手表生命的机芯。这为中国制表业在石英风暴中的溃退留下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一笔。17钻统机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15钻(广州小花)、19钻(上海春蕾)、20钻(北京双菱出口型)等多种型号;老一辈人印象当中“一表难求”的上海,就是安装的上海产19钻统机机芯。而早期试制的宝石花机芯选用了小摆轮、琼花试制机芯则把条夹板和上夹板合二为一。80年代初期,北京手表厂在统机的基础上研发出薄型统机SZ-2。它的轮系和发条与统机不能互换;条夹板的止逆是借鉴了宝石花的止逆机构,比较统机有所改进,但与宝石花的止逆不能互换;由于条夹板较薄强度较低,所以增加了一颗螺丝。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了工艺水平媲美于瑞士机芯的精磨镀金春蕾和铣花镀镍海鸥版本。吉林手表厂在统机的基础上按照“结构不变、比例放大”的原则生产了怀表机芯HJ1A,并装配入闻名遐迩的梅花鹿牌怀表以及少量的梅花鹿牌腕表上。时至今日,它继续衍生出镂空、日历、自动等不同的功能,并不断应用于成表上。统机逾50年的屹立不倒,为70年代中国制表业的高超设计能力落下了最浓墨重彩的注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