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书画中国系列
2025/3/4 来源:不详九成宫醴泉铭(书画中国系列)
九成宫醴泉铭凤鸣岐山,麟游黄原,一个信奉祥瑞的民族留下了祥瑞的地名。如今,九成宫遗址静默于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脱下曾经的霓裳羽衣,换上耐久的粗布芒鞋,千年只在一瞬间,举杯对月几多言,古今两忙忙,重回大唐天。
麟游醴泉贞观六年(公元年),修复不久的九成宫迎来了新主人,唐太宗李世民到此夏季办公兼疗养。隋末十八路反王的鼓角争鸣已经远去,唐初玄武门前的刀光剑影也逐渐暗淡,刚过而立之年的创业君主李世民头脑清楚,他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守成事业中来。
九成宫本是隋文帝杨坚建造的夏季离宫,当时老杨年过半百希望活得长久,所以取名仁寿宫,可他的儿子杨广血气方刚,生命的广度比长度更为看重,抢班夺权后一心向往扬州的琼花主题乐园,深山老林里的仁寿宫自然就颓圮了。小杨的那颗好头颅被摘掉后,天下大乱,水深火热,为了纪念他熔化大地的丰功伟绩,也为了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扬州,给他起了个名副其实号谥号隋炀帝。
《九成宫醴泉铭》拓片唐太宗把仁寿宫改造为九成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巍峨的大厦由土石一点一滴堆积而成,竣工以后还要维护保养,行百里者半九十,功十全事半九成。李世民一直在思考前朝的勃兴与速亡,千辛万苦拼出来的江山怎样才能长治久安,最后归总为一个问题:“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为此,李世民带齐了领导班子成员来到离长安三百里远的九成宫。行前,散骑常侍姚思廉劝谏,君主“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离宫游幸,此秦皇汉武之事,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李世民解释道,自己有气疾之症(疑似哮喘),夏天尤为严重,到九成宫“非情好游幸”,而是想集中精力找问题,团结一致向前看。
统一思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离宫的一次君臣宴会上,唐太宗的赤膊兄弟兼大舅子长孙无忌首先发难,他把矛头对准曾担任原太子幕僚的王珪和魏徵,他阴阳怪气地说,你们两个人过去帮助李建成,看见我像遇见仇人,没想到今天会在一个饭桌上吃饭(“王珪、魏徵,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一时气氛十分尴尬。此时的唐太宗表现出明君的胸襟和远见,他认为,魏徵过去和我确实有仇,但他是尽心事上之人,只为自己的领导提供优质服务,如今他的领导换成了我,我提拔重用他,和古之圣贤相比也毫无愧色。(“魏徵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贞观政要》)
唐太宗和魏徵等人的君臣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标高,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唐太宗知道,魏徵不算忠臣,但一定是个良臣,忠臣只效忠一人,难免有愚,而良臣如良禽择木而栖,木秀集禽多。魏徵起于草莽,当年和兄弟们瓦岗聚义,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地闯出一片割据天地。魏徵在单田芳版的瓦岗英雄榜中排位大哥,当然,现实中他主要担任李密的幕僚。魏公李密降唐后,魏徵成为太子李建成的佐臣,曾多次劝说太子早日除去秦王李世民这个隐患。魏徵先后服务于李密、李建成、李世民,主要工作就是谏议,想办法、出主意、提醒领导,李密自负基本不采纳,李建成优柔寡断,对建议半信半疑。玄武门之变后,魏徵曾从容地对李世民说:“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李世民“为之敛容”,他明白,魏徵不是奉人,而是奉事、奉国。
那年在九成宫发生了这样的故事。唐太宗的女儿长乐公主李丽质十二岁了,她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女,太宗特别钟爱,为她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倍于皇妹永嘉公主。这本是君王家的私事,可魏徵搬出汉明帝的典故予以反对。唐太宗把这一情况告诉了长孙皇后,皇后听后肃然起敬,她说,自己与太宗是结发夫妻,尚“每言必先候颜色,不敢轻犯威严”,而魏徵只是人臣,却能据理抗言,这样的人哪里去找,这个人的话怎能不听。另有一次,估计在朝堂上唐太宗又被魏徵怼得下不来台,回到妻子那里一脸怒色地说,我一定要杀掉这个乡巴佬。(“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换上出朝时穿的盛服,拜倒在太宗面前,太宗惊问其故,皇后道:“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资治通鉴》)每读书于此都会感叹,贞观之治是由这种素质的君、后、臣锻造出来的。
回到草创与守成孰难的问题上,房玄龄的回答是创业难,魏徵的答案是守成难。唐太宗经过仔细地思考作了如下总结:“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这段话可以用一千多年后一位革命导师的话来诠释,“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古今治国理政思想一脉相承。
唐太宗对守成问题的思考贯穿整个后半生,贞观十五年(年),他又问魏徵守天下的难易,魏徵的回答依然是“甚难”。唐太宗笑着说:“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魏徵道:“居安思危,安而能惧,岂不为难?”二年后(年),魏徵去世,唐太宗泪流满面,道出如下之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同在这一年,已经开始怀旧的唐太宗让宫廷画师阎立本在凌烟阁描绘二十四位功臣画像,画像真人大小,均面北而立。阁分三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尉迟恭、秦琼、李勣(徐懋功)、程咬金等均列其中,最上一层画的是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魏徵排在第四位。这些功臣有的已先行离世,唐太宗一有闲暇便徘徊在凌烟阁上,向当年的老伙伴敬敬酒,和他们述说风云的往事。
欧体九成宫碑帖九成宫由隋宫改建而成,坐落于半山腰,它本身缺乏水源,宫中的生活用水都要从谷涧中获取。有一次,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在周围散步,“闲步西城之阴,踌躇高阁之下,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其清若镜,味甘如醴。”唐太宗拄杖及泉,如有神助,正应了天子令德之相,不服不行。魏徵马上撰文记录唐太宗发现醴泉的经过,长文一气呵成,洋洋洒洒,但魏徵毕竟是魏徵,文章最后又提出了“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言,希望唐太宗“念茲在茲,永保贞吉”,歌功颂德也不忘敲打,体现了谏官本色。
当时随行九成宫臣僚中有位古稀老人,他就是书法大家欧阳询。欧阳询的官宦生涯可谓颠沛流离,先后为隋文帝、隋炀帝、宇文化及(称许帝)、窦建德(称夏帝)所用,天下归唐后又被唐高祖、唐太宗留用,堪称六位帝王丸。欧阳询是以弘文馆学士的身份随仕在侧的,他的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所谓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自成一体,为天下楷模。欧阳询誊录的魏徵撰文被刻成石碑,得以千年流传。古往今来,欧体九成宫醴泉铭经无数次翻拓、临摹,登封之作备受推崇,一直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九成宫醴泉铭碑《九成宫醴泉铭》是唐太宗、魏徵、欧阳询君臣共同打造的一座丰碑,在丰碑的注视下,贞观之治迈向盛世大唐。
欧阳询篆写的“开元通宝”链接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年)“行开元通宝钱,重二铢四参,积十钱重一两。命给事中欧阳询撰其文并书,回环可读。”开元通宝的发行标志着秦汉以来铢两货币制的终结,货币衡量开始的十进制流行至今。
欧阳询篆书“开元通宝”。货币背面的半月传说为杨贵妃的指甲痕迹,当然那不会真实,开元通宝不是唐玄宗开元年号的货币,而是唐初开通元宝。
中国古代书法楷书小型张九成宫醴泉铭邮票引文出处
《资治通鉴》
《贞观政要》
魏徵《九成宫醴泉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