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与传心连载宋元明清时期道家尊师重
2023/6/16 来源:不详(二)丹阳真人马钰
马钰(~年),山东宁海(隶属今山东牟平)人,原名从义,字宜甫,入道后更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世称“马丹阳”,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在山东遇见的首位弟子。重阳祖师逝世后,马钰成为全真派的第二任掌教。在道家历史中,他与王重阳另外六位弟子合称为“北七真”,后被视为全真遇仙派祖师,著作有《洞玄金玉集》《渐悟集》《丹阳真人语录》等。
1.初遇恩师
马钰是重阳祖师到达宁海州(今山东烟台牟平区)度化的第一位弟子。据史书记载,宁海马家是东汉伏波大将军马援的后裔。五代十国时,马家为了躲避战乱,举家从陕西迁到山东牟平。到了此地,族人们秉承祖训,继续以儒立身,诗书继世,以宽厚仁爱行善乡里。不出几代,其家族便已积德深厚,在乡里有着极好的口碑。到马钰父亲一辈,马氏一族已是当地家产丰厚的富豪之家,被称为“马半州”。
未遇重阳祖师时,马钰已经与修道人士有所来往。有一天,他请来一位方士,顺便问了自己的寿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一中,对马钰问卜之事记载如下:
使术者孙子元占之,因以稽其寿。子元曰:“公寿不过四十九。”师乃大感悟,曰:“生死果不由人耶?”予欲亲有道之士,学长生久视。又师与客弈棋,常自诵云:“此一著不错,当不死矣。”[1]
没成想,这一问还真问出了心病。方士的答案是,他活不过四十九岁。当时,马钰已经四十四岁了,倘若果真如此,他最多只剩五个年头了。面对这个残酷的消息,马钰不无感叹地说道:“唉,生死果真是不由人的吗?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不如多跟有道的人交往交往,说不定还能多活些时日。”再几日之后,马钰在家中宴请宾客,在他们下棋时,他无意间说了一句:“这一步如果下得对,就可以不死啦。”可见,命卜一事情,对他的影响十分巨大。
就这样,马钰,一位正值人生壮年的当家人,为人谦和,妻儿满堂,且深受乡人爱戴,却突然要面对自己的生死问题。很难想象,他要承受多么大的心理压力。
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他的师父重阳祖师出现了。在经过一段相识、相知、相信的磨炼后,他们最终缔结了师徒之缘,为后世留下一段段脍炙人口的师道传心之佳话。
公元年7月的一天,即他们师徒二人首次见面前几日,马钰与几位老友在怡老亭相聚饮酒,酒酣赋诗。马钰乘兴赋得一首,诗曰:
抱元守一是工夫,懒汉如今一也无。
终日衔杯畅神思,醉中却有那人扶。
中元后一日,重阳祖师自终南来,径入怡老亭。战师问:“布袍竹笠,冒暑东来,何勤如焉?”曰:“宿缘仙契,有知己之寻。”既食瓜,即从蒂而食。问其故,曰:“甘向苦中来。”问从何方来,曰:“路远千里,特来扶醉人。”师默念言:“予从前所作,有醉中人扶之语,此公何以得知?”因问:“何名为道?”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2]
当年中元节后一天,马钰再次与朋友们相聚怡老亭。这一次,谁也没有想到,一位陌生道士出现了。斯时,重阳祖师早已预知有此缘分,故不请自来,先他们而在。当这几位到了亭子,发现一位陌生道人时,不免有点惊讶。见此情景,其中一人率先向重阳祖师行礼作揖,恭敬地上前问道:“看您一身布袍竹笠,想必是从很远的地方来。敢问道人,如此顶着酷暑到此,不知所为何事?”重阳祖师回答说:“先生此言有理,这都是我们过去累世积下的缘分,所以才能够相聚此处,与诸位贤达有此一晤。”
随后,马钰便请重阳祖师吃瓜,重阳祖师拿起瓜直接从瓜蒂吃起。马钰问其原因,重阳祖师说:“甜从苦中来。”马钰接着又说:“敢问道人,您是从什么地方来?”重阳祖师说:“这一路上可谓路途遥远,粗算也有上千公里,之所以如此长途奔波,只为扶一迷醉之人。”重阳祖师此话一出,马钰心里不免暗自称奇:我此前作的一首诗里有“醉中人扶”一语,难道眼前这位先生跟我有什么关联?!马钰继续问道:“那敢问先生,什么是道?”重阳祖师说:“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如此一席座谈,马钰深觉与重阳祖师投缘,相谈甚欢。
2.百日锁庵分梨十化
初次面谈后,马钰决定将重阳祖师邀至家中小住几日,以便多多向祖师请教,并时刻以师礼侍奉之。一日,马钰就设立庵堂一事请教重阳祖师,祖师随手选中一地,此地恰好是马钰某日梦到之处。马钰清晰记得,梦中有一只仙鹤正是从这个地方涌上来。随后,马钰听从重阳祖师的建议,将这个地方命名为“全真”。此即“全真”之名的由来。草庵完成后,重阳祖师书了“全真”匾额,作为纪念,还创作一首长歌《全真堂》。马钰遂将此庵用来供养祖师。
自此,重阳祖师入住全真庵,马钰朝夕陪侍左右,互有问答,情感自然日益加深。重阳祖师开始有意识地暗示马钰放下眼前这一切,随自己出家修道。
当时,马钰虽有随其出家的想法,奈何身后家室祖业俱在,倘若轻易放下,未免太过草率,遂以“家事所系,未易猛弃”为由暂时回避。对此,重阳祖师也甚是理解,但同时不忘向其陈说个中利害,希望马钰能够深切体会离乡修道的高义和不离乡的世俗之累。重阳祖师此番劝谕心切,在《重阳教化集》几篇序文里,可谓历历在目。现摘引部分序文如下[3]。
赵抗序记述说:“或对月临风,或游山玩水,或动作闲宴,靡不以诗词唱和,皆以性命道德为意。谓人生于电光石火,如隙驹朝露,不思治身,妄贪名利,傥(通‘倘’)修之不早,若一入异境,则虽悔可追!常以是而深切劝勉,兾(通‘冀’)一悟而超脱尘世,顾丹阳依违而未决,乃叹曰:‘下手迟也!’”
刘孝友序称:“迨重阳多方警化,屡示以诗词,激切劝谕,识其玄机微旨,皆神仙语。”
刘愚之序亦言:“因警之以诗,悟之以词,要(通‘邀’)与俱游于八极之表。”
马大辨在《重阳分梨十化集》中序曰:“日夕与之讲道于其中,必欲丹阳夫妇速修持,弃家缘,离乡井,为云水游。”
对此,马钰尽管“由是与祖师契义日深”,但因“家赀巨万,久而未决,其室孙氏尤难之”(《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一),迟迟未能下定决心追随祖师修道。
于是,重阳祖师决定以实际行动再来劝化马钰。公元年10月(农历)初,重阳祖师只身一人锁庵闭关,开始大发神威,以示家风。当时,胶东天气已是隆冬时节,草庵里也只有笔、砚、布衣、席、枕、草鞋等简备用品,不曾有任何取暖之资备,风雪从四面八方透进来,且重阳祖师只日中一餐。如此条件下,重阳祖师却“形神冲畅,如在春风和气中”。不仅如此,祖师每日还要应窗外求诗者之愿,为他们写诗。史书记载,这个时候的重阳祖师挥毫泼墨,顷刻即成,且砚水不冰。重阳祖师有诗《赠马钰》[4]记之曰:
化马钰未肯从,欲锁庵门坐百日,示家风以化之。钰问先生寒冷否,遂以此赠之。
莫虑王风冷,王风自不寒。
百朝飚地过,出路你咱看。
马钰出家的主要羁绊来自家室,即他的妻子孙不二。为此,重阳祖师决定采用重点突破的策略。既然“其室孙氏尤难之”,就索性把夫妇两人一同度化,如此才有了后来的“分梨十化”一事。马大辨《重阳分梨十化集·序》言:“是孟冬初吉(农历十月初一),赐浑梨,令丹阳食之。每十日索一梨,分送于夫妇,自两块至五十五块。每五日又赐芋栗各六枚。”[5]
“分梨十化”是重阳祖师度化马钰的标志性事件,各史传多有记载。梨者,顾名思义,离也。分梨,即分离也。王重阳分梨与马钰夫妇吃,用意显然是要夫妇二人分离,好随其出家修道。不仅如此,重阳祖师还借助托梦显异等善巧方便来警示和劝诫此夫妇二人。
全真庵与马钰的宅邸中间隔了一条街。重阳祖师能一边身在庵中默坐,一边出阳神和马钰饮酒畅谈。史书记载:“屡出阳神来坐阁中,先生遣人瞻之,则庵中俨然默坐。”(《金莲正宗记》,出自《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
山西芮城永乐宫重阳殿壁画上共计有四十九幅重阳祖师的画,其中有十二幅是描述祖师在全真庵度化马钰夫妇的内容,这里暂举一例,以示其如。
《誓盟道戒》云:“重阳祖师,以丹阳夫妇,虽闻妙道于彼,爱于旧习,时有所犯,随犯警之以地狱,复受之以道戒,誓盟其心。庶使以戒护定,定而生慧,洞见道源,超出生灭,而大慈循循善诱之心,故可见矣。”[6]
总之,为了让马钰能够回心向道,重阳祖师可谓是煞费苦心:一方面赠诗劝说,一方面又以分梨、赠芋栗的方式暗示其脱离俗累,修学正道,还通过种种善巧度化他们。
就赠诗劝说一事,《重阳教化集》里收录有近二十首之多,从中可以看出师徒二人之间的言语机锋。许多史书都说马钰“夙赋聪明,长通经史”,“为文便能入第一等”,“工辞章”,“儿时,常诵乘云驾鹤之语”。中年时期,马钰进一步倾心道学,见闻自是不俗。所以,就诗文才思上,马钰其实并不输于重阳祖师。也正因如此,身为师父的重阳祖师颇为担心。他担心的是,马钰如仅仅止于才思、理念、辞章,必然于悟道有碍,是障道之因。为此,重阳祖师专门写了一首《赠丹阳》的诗,希望引起马钰的警觉:
见丹阳每和诗词,篇篇猛烈,有凌云之志。然未识心见性、难以为准,故引古诗云。
一种灵禽舌软柔,高枝独坐叫无休。
声声只道烧香火,未必心头似口头。
师父赠诗后,马钰立即附上一首继韵诗,表达自己毫不含糊的坚定立场:
口善心慈性亦柔,万种尘缘一旦休。
若是心口不相应,愿受铁钳拔舌头。[7]
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恩师的一番苦心经营,最终换得了浪子回头。年正月的一天,马钰最终下定决心,执弟子礼,从重阳祖师入道,不计过往,不受后有。马钰《渐悟集》中录有一首《采桑子·梦觉醒悟》,记下了他当时的所感所想,词云:
重阳师父百端诱化,予终有攀缘爱念。忽一夜,梦立于中庭,自叹曰:“我性命有如一只细磁碗,失手百碎。”言未讫,从空碗坠,警哭觉来。师翌日乃曰:“汝昨晚警惧,才方省悟。”
吕公大悟黄粱梦,舍弃华轩。返本还源。出自钟离作大仙。
山侗猛悟细磁梦,割断攀缘。炼汞烹铅。出自风仙性月圆。[8]
至于家室妻儿财产,马钰“以赀产付庭珍辈,以离书付孙氏,入世求乞”。对于妻子孙氏,马钰在自己的另一部《洞玄金玉集》中录有《爇心香·夫妇分离》词一首。该词既是表明自己修道的决心,同时也劝勉妻子,希望她也离尘修真。内容如下:
你是何人,我是何人。与伊家、元本无亲。都缘媒妁,遂结婚姻。便落痴崖,贪财产,只愁贫。
你也迷尘,我也迷尘。管家缘、火里烧身。牵伊情意,役我心神。幸遇风仙,分头去,各修真。[9]
他正式离家入道后,重阳祖师为其更名为马钰,字玄宝,道号云中子,后改为丹阳子,改变装束,“自此易粗衣,分三髻”。“三髻”同“三吉”,是王重阳之名——“嚞”。
3.烟霞洞内师徒苦修
入道初期,马钰热情十分高涨。《洞玄金玉集》中有《清心镜·叹前非》一词,云:
初出家,访道友。恰似猛虎,下山游走。
未曾经、锻炼顽心,轻触著哮吼。
炫多能、夸好手。抄录名方,专行拯救。
平胃散,虽则全无,穷气药煞有。[10]
从中不难看出,此时的马钰,意气风发。但其中依然透露出他往日凡尘的顽心痼疾。这些细微处,往往会表现在平日与道友相处的过程中,即免不了要大唱高调,甚至是强词夺理地向道友灌输道理。这些在师父重阳看来,都是需要去掉的。毕竟,一个俗心之人,无论如何都无法真正领悟心性道妙所在。为了使马钰的心性彻底转向真道,重阳祖师继续采取手段。
公元年2月,重阳祖师带领马钰等人[11]住昆嵛山烟霞洞,进行苦修。王重阳倡导苦行,与他本人修道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在他看来,出家不一定就代表了真清净,修道不止于修身,更重要的是修心。人们总是心猿意马,片刻不得安宁,苦修是为了达到身心清净,从而显现真性。
烟霞洞狭窄昏暗,设备简陋至极。重阳祖师就此给马钰上了第一课:三移床三更饭。
一天夜里,人静灯灭后,马钰听到师父叫他:“徒儿,我的床睡着不舒服,你起来帮我移一下,换换位置。”马钰二话没说,随即起身,按照师父的吩咐做了。刚躺下,师父又说自己肚子饿了。马钰赶紧又起来做饭,并亲自端给师父。刚躺下没多久,马钰又听到师父叫他,说刚才移的床不合适,睡着还是不安稳。马钰再次起身为师父移床。这回,马钰并没有急着睡下,过了好一会儿,见师父没有动静,才准备合眼睡去。就在这时,师父又叫他,说刚才做的饭有点倒胃口,得重新做。马钰第四次起身为师父做饭。做好后,亲自端给师父。又没多久,重阳祖师再叫他起来挪床,后来,又叫他重新做饭。就这样,一晚上如此这般反复三次,移床做饭,移床做饭,移床做饭。整个过程中,马钰并没有因此感到不耐烦,反而对师父恭谨随侍如一。事后,重阳祖师就此赋诗一首,赠予丹阳。诗曰:
故把床移饭改移,三三如六怎生知。
教公会得双关事,雪里琼花总是谁。
马钰随后和韵曰:
能可移山志不移,盖因玄妙颇通知。
双关未晓须求告,除了师父问谁。[12]
重阳祖师对马钰这位爱徒寄予了厚望,爱护他的最佳方式就是让他尽快成长,以堪大用。其心情之急切,用心之良苦,在《黄鹤洞中仙》中袒露无遗,词云:
余在烟霞洞,与丹阳抵足同眠,向晓,因令丹阳舒过手来,摸我后腰间,近日生起疥,有半指厚,缘我急图尔等。作黄鹤洞中仙。
有个害风儿,海上寻良价。只为心头忒紧图,意马隘,惹出浑身疥。
款款细搜求,日月年时赛。遂得中央四宝珠,禄马快,走入关西界。
对此,作为弟子的马钰同样以词赋韵,回应恩师期许,表达自己的态度与决心:
三髻马山侗,未称真奇价。恣纵心猿放耍颠,马儿隘,憋出吾师疥。
蓦想死生危,宿世因缘赛。宝内忻然占一珠,马风快,奔赴秦川界。[13]
*向上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