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写意
2022/11/17 来源:不详诗画扬州
诗里扬州、画里扬州、梦里扬州……阳春三月,终有机会来到心驰神往的扬州。
扬州位于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宋代词人姜夔在《扬州慢》中描述为“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古往今来,扬州以其独特的历史、人文、园林、特产等闻名天下,成为江南文化以至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扬州以人以文名天下,其名人、名文乃至名句可以说是贯穿古今,历代传颂。像唐代李白、杜牧,宋代欧阳修、苏轼、清代蒲松龄、孔尚任,现代郁达夫、朱自清等。还有闻名的扬州学派、扬州画派、扬州八怪、扬州盆景、扬州漆器,以至于现在人人皆知的扬州炒饭(淮扬菜)等等。据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在瘦西湖的虹桥上遇到一个乞丐,随从人员告诉乾隆,说扬州的乞丐都是以诗讨饭的。乾隆不信,乞丐当场吟道:“烟花三月风流在,一代圣君过虹桥;锦帆徐牵碧镜里,落霞贫贱照天烧。”虽是传说,但也的确能够说明扬州的文化底蕴积淀之深厚。
到扬州,必游瘦西湖。天下西湖三十六,最瘦在扬州。清代诗人汪沆这样写道:“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南门进入景区,漫步春柳长堤,眼前一道绿色的湖水,真的不是很宽,对岸几乎近在眼前。尽管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宏阔,风和日丽中却是一派画中的景象:岸上人们来来往往,满面春风;湖中画舫游船,箫鼓声声;远处楼台掩映,虹桥相连;近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最动人的是长堤岸边,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红柳绿,无限春光。虽是农历三月,可时节稍晚,柳絮如烟的景象已经没有了,但柳丝依依,桃红依旧。任凭是谁在此时此地,都会悠然心醉!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长堤春柳上居然看到一株正在盛开的琼花。都说“玉树琼花”却不知道在扬州,也不知道是这般名贵,更不知道每年只有此时才能看到她的模样。琼花花大如盘,洁白如玉,由8朵盛开的五瓣大花组成花瓣,中间有朵(约数)不孕未开的小花组成花蕊,真的是冰清玉洁,高雅神秘。世人赞誉之辞数不胜数:“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楚地五千里,扬州独一株”;“不从众格繁,自守幽姿粹”;“琼花玉树属仙家,未识人间有此花”……导游说,不看到琼花,就不算来过扬州。这人感慨“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又一种机缘。
经春柳长堤,上春波桥,过徐园、小金山、五亭桥,一路景色让人目不暇接。然而,最让我魂牵梦绕的还是二十四桥。上大学时,从诗人、词人那里知道的二十四桥,是那么久远而又飘渺,今天竟如此真实地近在眼前。却从未想到,二十四桥并不是二十四个桥连起来,也不是一个桥有二十四个桥孔,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拱桥,一点儿也不是想象中的模样。听介绍说,二十四桥即使在专家那里,也是一种历史的不确定,或是桥名,或是扬州桥的总称,甚或是扬州方言中的“桥”、“娇”同音而指美女。现在的二十四桥,则是根据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乾隆南巡盛典》中记载的二十四桥景区图,在原来的位置上修复的。
我沉浸在历史与现实的场景画面切换中迷惘,不知什么时候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雨中瘦西湖,别是一番意境。远处熙春台上,隐约传来古筝弹奏的“高山流水”。在凝思之中,想起扬州千百年来盛而衰,衰而盛,既有“春风十里扬州路”的风花雪月,也有“淮南浩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的悲凉兴叹,更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感慨抒怀。我突然有了感悟,一进园,萦绕心头的疑问仿佛有了答案:为什么瘦西湖如此让人迷恋,使人赞叹?难道不是因为瘦西湖就像一条长长的丝带,她把“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所有景象的美丽、美好、美妙、美观全都连在了一起,曲折回环,婉约玲珑,美不胜收;难道不是因为瘦西湖如同一曲悠悠流淌的乐意,她用无数经典、精彩、精华、精美的音符,倾诉着一个个穿越古今的故事,把历史和现实连在了一起。说不完、道不尽、看不清的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虽然行色匆匆,却足以让人流连难忘。明年烟花三月,我要再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