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冬天,更是春萌
2022/11/5 来源:不详李商隐说,“玉管葭灰细细吹,流莺上下燕参差。日西千绕池边树,忆把枯条撼雪时。”这首池边写的是南方的冬至,岭南春早,和风细细,不用蒹葭之灰来应证冬至之美。
长江中部则在冬天,但是冬至若不逢雨雪,也十分美好,比如两边的芦苇新叶已经在水中,清秀婀娜,趁着晴日,也有不知名的小草蔓延到脚边。
北方或更冷一点,河流冰冻,纳兰性德说,白日惊飙冬之半。不过雾凇也美,号称玉树琼花。
冬至是个极其特殊的节气。古人崇拜敬畏太阳,此日,太阳的高度最低,所以黄昏时,影子最长。如果斜阳之斜为美,这天的影子在太阳暮色里最为温暖修长。元稹说,依依惜暮辉。
冬至既然日落最早,在某种意义上,此夜最长。冬天的夜晚适合睡觉,只要心中无事,被窝和暖,这冬睡之养人可谓香梦沉酣。所以冬至最适合养生,吃饱穿暖,调点温补饮食,让自己元气满满。这当然是理想的状态。
但总有难过的事,总有不眠的人。古代最让人羡慕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园够吃,家人在侧,水土养人,生老病死,不出十里。然而这在古代都是一种奢望。所以这样的生活近似桃花源和乌托邦。第一土地没那么多产出,第二,人口增殖快。所以从来就没有什么世外桃源,有的是无数人为生存或远或近,或背井离乡的奔波,离别是古人的常态,也是今人的。
在最长的夜里,总有不眠的人。
第一是皇帝。此日此夜对他与帝国都有非凡的意义。从周朝开始,冬至是一年之首,帝王要祭祀天地,以求得庇护,同时他是天地的代言人,统治人民,太阳又是帝王的象征。虽然汉朝之后,年推迟到正月,但是自汉朝到满清灭亡的三千年,冬至是政治意义上的皇权天授,除开特殊原因,帝王都要率百官祭天,与特殊的交节来举行仪式,而交节也常在晚上,自然这一昼夜连同文武百官,浩大的仪仗人员都不会休息,以至守夜。
第二就是守岁的人。虽然年已经移到正月,但民间还是有冬至大于年的风俗,唐朝也有冬至守岁的风俗,白居易说“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第三,就是羁旅或者漂泊在外的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而中国几乎所有的节日都包含团圆之意,古代的冬至又是一个大的节日,他乡的热闹里,是自己的身不能归,而心向往。无论与家与情,都是如此。
“何堪最长夜,倶做独眠人。”这虽然是白居易思念自己的爱人和恋人,但是对于一切有情,在这个漫长的冬夜里,莫不如是。
是白居易的这句话点出了冬至节的特殊,的确是一年最长的夜晚,也的确是在最深隆的冬天。
冬夜之沉,除了沉睡的人,还有冬天特殊的感觉,那就是心情沉静如霜雪冰湖。冬至是一个可以回忆可以缅怀整理故我,展望未来的日子。
一年将去,来日方兴。
冬至虽然是最长夜,但正是时光永不停歇,太阳会不动声色地慢慢回归。所以最长夜后一阳生。至少第二天的太阳是新的,不会继续西滑。会以昂扬的姿态回归。
所以中国虽然有末日之说,但绝对不认同永恒的末日,阴极阳生,否极泰来,且冬至的太阳很好说明了这点,从来就没有永远西沉不回的太阳,也就没有永远的长夜。
如果你不相信,那么可以举很多栗子给你看。
一,如果太阳永远沉落,那么为什么蒹葭会在冬天里发芽?那是因为它能最先感受大地的变化,寒冷在消退,太阳会回归。
二,如果太阳永远沉落,为什么梅花会开?它一定是提前知道太阳回来的消息,所以才将花骨朵挂满枝桠。
这虽然是古人对于冬至太阳回归的迷信,用物候以自洽,但是你也不可否认,他们说得有道理。古人笃信太阳的回归循环,不是他们能够站在太空看到地球是真的圆的,乃在于实践积累的经验。这种相信让世界和感觉更加安全。
然而他们是对的。因为最长到夜,早已经蕴含新的春天和生机。
冬至从字面上初看,是冬天来了,或者冬天的极致。冬至节往往是仲冬,就是传统十一月,所谓深冬。北方雪大,南方或还有雨雪在路上。从表面看,冬至两字的确叫人觉得隆冬之冷。
实际这两个字是分开解读的。
冬是冬天,至,不是冬天到来,也不是冬天的极致,而是指最远的太阳光。它留下的影子最长,但也只是那一瞬间。
所以为了避开冬,陪同唐朝皇帝祭天的诗词,多用南至,一是在南郊祭祀太阳,二是南,象征春天和温暖。
所以冬至既是在冬天,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迎接太阳和春萌。
所以清楚了这个含义,你才会明白,冬至到了,春天也就不远了的含义,因为春天已经在梅花枝梢上,杨柳枝里,只是等待深度唤醒。
冬至是沉闷冬天的一线阳光的喜悦,是静极生动心湖上的微微波澜,是睡眠中忽然梦中温柔的笑脸,是长夜里不灭的清晰的相思。是冷到极致,却让人察觉的温暖,是一杯酒,是火炉上的春茶。是看着早上太阳时,眼里神采清亮的光芒。
这就是冬至。没有想象的冷,有光!
初衣胜雪。#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