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运河活起来的是什么船和漕运
2022/9/17 来源:不详北京手足癣医院专家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710.html
运河,是一条河,是一条为了“运”而人工修建的河。从吴王夫差筑邗沟开始,实用才是王道。隋炀帝疏通修筑前人基础上的几段河流,终成了一条至今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长最古老运力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京杭大运河。
为什么修运河?漕运。他的漕运既有经济的考量,更有政治军事的动因。隋朝建都城于长安,虽然八百里秦川的关中是的富庶地区,但产物远远满不了王公贵族、百官大臣和中央军队的需求。历史上多少朝代以关中地区作为政治中心,早形成庞大的官僚和民居群体。
乘风破浪板块
、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更多的食物和用品,从它处调配菽粟布帛等物的需求量,日渐增长。为了获得关东和江南的财富,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乃是必须。
其次,是政治军事需求。隋灭掉陈,迅速统一了全国。但江南叛乱和人民起义的威胁几乎没断。因为隋朝“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而很难及时平定。开凿一条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军队调遣时间能大大缩短。
这是对内的需要。对外,隋朝建立后多次征伐高丽未果。隋文帝曾派兵三十万进军东北,却因运输不继导致军队缺吃少穿等原因失败。隋炀帝即位后,也出兵征伐高句丽。他有用兵的经验,知道打仗最需要什么。开凿大运河可以“通运漕”,保证军队供给。
果然,大运河修筑结束后,巨大的漕运功能让隋朝贵族享受了更多富庶与满足。隋炀帝三次南下,“看琼花”成了后来送给他的唯一理由。稍稍动脑筋想一下,可能吗?拥有雄才大略的杨广,年事不高,绝对距离昏庸很远。个人以为,他一次次从运河到扬州,与秦始皇一次次南巡,异曲同工,都有对自己权力的欣赏和宣示意味包含其中。
清康熙时的座船
不管怎么说,隋炀帝一共从运河行舟三次,这个数字真的可以忽略不计。运河通行后的一千多年,一共航行过多少舟楫?应该是天文数字吧。仅仅隋唐,有多少粮食丝绸和茶叶,从南方运输过去?又有多少参与征战的军人们,因为大运河而少了忍饥挨饿?
应该有记录的,只是我没有看到。那是历史学家的事儿,是不是客观公正,谁知道呢?运博馆有一个专门介绍各种船的板块“乘风破浪”。运河行船的安全性,比起长江黄河好很多。“风急天高猿啸哀”的秋天,长江的船,经过“巴东三峡巫峡长”时,船工们听到猿的啼叫,会产生伤感。过三峡能否再见到家人,不可知。黄河上的牛皮筏子羊皮筏子更加吓人。那是无法运载物品的小小水面浮船,勉强渡人罢了。
一千七百多公里的大运河,至今还有八百多公里保持运输功能。差别是,今天的运输隶属于公司,古代属于漕帮。因为漕运催生出来的帮派,类似于今天的商会。或者说,本土的称呼应该是某帮。商会是民国时期引进的名词,作用大差不差。每一个漕帮都有自己的执照,完全合法。
注意点更多在船。各种造型的船,被精心制作成模型,摆放、悬挂在展厅,蔚然大观。船的历史,其实是一部人类的生存历史。逐水而居的先人们,偶然发现树木可以漂浮在水面。最早的独木舟应运而生。扬州双博馆二楼,一条唐代独木舟,以一千多年前不变的容颜,惊艳了世人。
艅艎,有趣的名字
从独木舟到船,用了多少生命为代价?唐代的船已经规模生产。三国时期火烧赤壁导致曹军“樯橹灰飞烟灭”的轴轳千里以及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证明早在三国时期,我国的造船技术已经到达相当水平。传说中隋炀帝的大船,华贵漂亮之极。不知怎样形状,可惜没有实物流传至今。宋人写下“楼船夜雪瓜洲渡”的诗句,楼船是怎样的船?
这些问号,在“乘风破浪”板块里,全部有了形象化的解答。简单的木船,单帆进步到三帆,有了“艅艎”等不同的名字。是的,我们今天看到船,大概只会说“大船、小船、军舰”等不同的称呼,实在贫乏得紧。这方面,我们的先人们比我们要精致讲究得多。每一个有区别的船型,对应有自己的名字。
船,离不开水。有水便有危险。有一种大眼船很有意思:船头两边,各做一只大大的眼睛辟邪。那两只眼睛便如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般,让妖魔鬼怪无处遁形。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各种形式展示。
从独木舟到航母,都是船。运博馆里,假如有兴趣,单单看船一项,便收获多多了。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假如那位酷爱做木工的皇帝朱由校走进运博馆,会不会在这些船模前挪不开脚步?
相比隋炀帝,朱由校何如?
它们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