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中凸出一块,专家竟连地皮一起搬走
2025/2/14 来源:不详自古有“富贵莫如帝王家”之说,由此充分说明了历代帝王的奢华,其代表便是大家经常说的“龙冠蟒袍”;当然,有皇帝就有皇后,其奢华则体现在“凤冠霞帔”上。以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帝王”基本属于公众人物,因此关于他们的奢华文物出土了不少;但是,“凤冠霞帔”却少有出现。直到年,考古专家在江苏扬州发现了“隋炀帝墓”,同时也找到了一件珍贵文物——凤冠;稍显遗憾的是,这顶“凤冠”在地下埋藏了千年之久,出土时已破损不堪,至今专家仍难以复制。对历史熟悉的朋友或许知道,隋炀帝的代表作便是争议千年的“大运河”,传说此工程仅是为了去扬州看“琼花”;当然,“大运河”在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于隋炀帝是不是为了去扬州看花,这就交给专家们来研究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由“大运河”也能看出隋炀帝极端奢华的一面;诚然,他墓中出土的各类珍宝也证明了这一点,其代表就是“十三环蹀躞玉带”和“鎏金铜铺首”等国宝级文物。就在本次发掘即将结束的时候,考古专家在古墓内做着最后的巡视,一个不小心竟被凸出地面的一块“土疙瘩”绊了一跤;专家身边正好经过一名工作人员,见此情况后赶忙扶住专家,随后就要挖掉这“土块”。工作人员这么做倒也无可厚非,毕竟这里还要对外开放,地面凸出一块难免是种隐患;可就在工作人员准备开挖的时候,专家却一把托住了他的手臂。原来专家绊这一下,“土块”也碎裂了不少,碎渣中竟泛出点点亮光;难不成这“土块”里还暗藏着什么珍贵文物?想到这儿专家蹲下身,用小镊子拨弄翻看,出现在眼前的竟是碎裂的花钿、金簪,闪光的则是琉璃或玻璃的碎片;专家赶紧招呼其他人,并开始清理其表面的硬土壳,数小时后出现的仍是一堆“黑色”的东西,专家却惊喜的喊出了声“凤冠”。闻讯赶来的数位专家也基本确定,这堆“黑东西”就是古代皇后才能佩戴的“凤冠”;但这里有个问题,虽然“国宝级文物”已基本确定,但由于破损严重,专家竟无法自地面将其取出。修复专家也被请进了古墓,硬是蹲在现场观察了3天,这才最终拿出解决方案。首先,修复专家以特制材料填充“凤冠”的凹凸处,再浇以石膏固形,之后又在表面足足包裹了5层保鲜膜,最后才“掘地三尺”,硬是将整块地皮给挖了出来,这才将其运回研究所;当然,这一过程说着简单,实则耗费近半个月的时间才完成,其谨慎程度可想而知。又经半年的激烈讨论,最终专家们一致要求修复这件珍贵文物;话虽这么说,却把修复专家难住了,公正的说,这件“凤冠”已破损到吹弹可破的地步,要修复无疑是项浩大工程。为此各方力量汇聚,还专门建起了一间拥有完整高科技设备的“修复室”;之前也曾有出土唐代“凤冠”,但那件文物严格的说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后专属”,况且其保存相对完整。可这件隋炀帝“皇后凤冠”却又不能碰,专家只好先利用X光、CT、红外光谱、3D扫描等等高科技设备来绘制出它的原貌;不仅如此,之后又根据残渣分析,经数百次专家讨论确定凤冠各部零件的材质、工艺技术等。最终确定,这顶“凤冠”的材质为黄金、银线、珍珠、玛瑙、玻璃、铜线等等数十种珍贵材料;至于工艺就更加复杂了,专家坦言说:数百道工艺才可完成。硬是经过了天的努力,这件“皇后凤冠”才终于出现在世人面前,雍容华贵自不必说,不过还有个问题,凤冠上居然出现了13件金钗配件;皇后礼服,古有记载“钿钗礼衣,十二钿”,史料记载“凤冠”上的金钗应为12件才对,可如今这13金钗又该如何解释呢?这就出现了两种可能,一种为现代专家“搞错”了,另一种可能是这位皇后的身份特殊;专家经过多次高科技分析,又经数百次专家讨论,这才得出了“13金钗”的结论,弄错的可能性不大。为此考古专家又开始从史料中寻找原因,最终给出了一种大胆“猜想”。熟悉历史的朋友或许知道,隋炀帝的皇后是历史上著名的“萧美人”;此人曾是隋之前的梁朝贵族,先后陪伴六位帝王,有人戏称为“六味地黄丸”。当然,这是一种调侃,可也充分说明了这位“萧皇后”的魅力之大;最后隋灭唐立,这位“萧美人”虽年龄已是不小,可依然被唐王宠信,有人说是李渊的,还有说是李世民的,这点暂无定论。专家以此为据“猜想”,或是隋唐某位帝王为表殷勤,特破例将其“皇后规格”再升一级;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猜想”,不过这件珍贵文物却有了正式命名,即为“隋炀帝萧后凤冠”。或许有朋友会问“不是说‘难以复制’吗,怎么这里又出现了?”需要强调一下,“难以复制”一则体现在“原凤冠”的各种材质太过珍贵,今天的“凤冠”仅是以其他材质代替;其二,专家坦言称“凤冠上还有诸多装饰难以复加,由于工艺太过复杂,今天的这件文物仅能说是做出了它的大概轮廓,只能算是一件‘仿制品’。”不管怎么说,如今的“凤冠”已然是一件光彩夺目、雍容华贵、不折不扣的国宝级文物;目前“修复”工作仍未停止,因此陈列于公众面前的机会并不多,想要看一眼似乎还要靠“运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