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神农架之神农异文
2023/9/8 来源:不详神农架是个谜,神秘而博大大量动物在此返祖白变,山溪之间出现大海独有的潮汐,真假虚实的动物故事,怪异莫测的洞穴……这些独特费解的神农架之谜,叫人眼花缭乱,浮想联翩。
谜之一:动物白化现象
探秘神农架之神农异文我国许多城市的动物园里都养有白熊。从外表看,它们实在没有什么区别,若注意到产地栏的记载,就会发现其中的大不同。原来多数白熊都属引进的北极熊,唯独武汉的标记着“神农架”三个字,是地道的国产货。关于神农架白熊是否是真白熊的问题,科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争议,至今余音未了。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神农架山林里捕到第——只白熊,送到了武汉动物园,引起了科学界的震惊。依照常理,白熊只能生活在北极圈内、北冰洋地区,神农架属中纬度地区,是亚热带向温带气候的过渡地带,怎么可能出现白熊呢?因此,许多专家不相信,不承认。有专家指出,在北京周口店曾发掘过一架白熊的遗骨,它进一步证明白熊古代确曾生活在中华大地上,难道神农架白熊同大熊猫一样也属幸存下来的古老孑遗物种吗?
果然,未过多久,神农架又相继捕到四只白熊,而且雄雌老幼兼备。专家们承认了这一事实,于是提出了棕熊返祖白变的理论,称其为白化动物。就是说神农架地区的部分棕熊受特殊环境的影响,产生了返祖白变现象,长成了白熊的模样。
然而,这一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又受到了严重挑战。在两次大规模的“鄂西北奇异动科学考察”过程中,科学工作者竟捕到、见到了神奇的白蛇、白獐、白麂、白龟、白金丝猴、白苏门羚、白鹤、白皮鹭、白冠长尾雉……当地百姓还曾目睹过白“野人”、白蟾蜍等,几乎所有的动物物种都有白的。
于是,专家们再次提出疑问:棕熊能白化,难道所有动物都能白化吗?为什么仅有神农架动物能白化呢?
在古代传说中,白色动物一直被视为修行千载、始悟仙道的精灵或神物。《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的曾帮助轩辕黄帝立下赫赫战功的“罴”即为白熊,《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即是白蛇修成人身的。有趣的是神农架不仅产白蛇,也产青蛇,民间称其为青水漂,白蛇与青蛇的确爱结伴而行,而且是灵芝的保护神。看来《白蛇传》的故事应有一定的依据,白熊参战的传说也许不是神话。
神农架白色动物同非白色的同种动物相比,在生活习性方面尚未发现有多大差异。白蛇洞居于密林深处的沟畔溪边,也爱隐身于悬崖峭壁,时而在草丛中穿行,时而在岩壁上露面,通体洁白无瑕,盘旋时犹如一盘玉雕,挺立时酷似一根银棍,行走时就像一条飘逸的素带。白蛇常与青蛇结伴而行,边行边舞,配合默契,简直就是一对训练有素的演员。白獐形似白狗或山羊,常出没于海拔四百米以上山林,逢上隆冬大雪天,也偶尔潜入农家庭院,奔跑呈蹬跃式。雄性也生有麝香包,每包可得麝香二十至五十克,白獐的察香比一般的獐子更被珍视。
通身白色的动物在当今世界上已为数寥寥了,非洲白狮、白人猿、印度白鹿、台湾白猴等无不视为珍宝。在我国珍稀动物名录里,诸如白鹤、白冠长尾雉等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神农架被称为“白色动物之乡”是当之无愧的,神农架所有白色动物均享受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待遇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至今人们还是不清楚,为什么唯独在神农架才出现这么大规模的动物白化现象。
谜之二:山溪之间的潮汐
探秘神农架之神农异文潮汐是由月球对地球的引力而产生的海水涨落现象,古人谓之“涛之起也,随月盛衰”,故每月朔日、望日潮最大,上弦、下弦日潮最小。谁能相信,这海边特有的自然现象竟也能出现在神农架的山溪间呢?
流经林区红花乡茅湖村境内的潮水河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明末,李白成余部李来亨的将士们中午在潮水河边擦身洗衣,此刻正是烈日当空,万里无云,河水却突然暴涨,把将士们手中衣物尽行冲走,将士们只好裸奔回营。李来亨大惑不解,经多方询问才得知,这并非天示征兆,而是潮水河来潮所致。李来亨即命在河边立起一块石碑,亲笔题书“寅、午、酉时勿洗衣”七个大字,防止这种笑话再发生。
观察潮水河奇观最理想的地方当数横卧于上游的一座小桥。桥不知建于何时,虽历经修补,依然保留着原有的模样,桥墩用石头垒砌,桥身由树干架成,高丈余。平时看来,这座桥似乎架的多余。因为只有汩汩流水从桥下淌过,行人完全可以凭“石步子”安全过往。唯有到涨潮的时候才可以认识到桥的必要,那时候水位陡升,波涛翻腾,一下子便漫上桥头,需半个多钟头才会慢慢消退。
潮水河的潮汐是潮汐吗?它源自海拔米的观音岩,流长不过十几千米,距东海边两千多千米,纵使有地下河连通,海水变化的影响力有这么大吗?潮水河的潮汐是不是月球引力产生的,还打着一个大大的问号。溪水从观音岩上的一个岩洞中涌出,滚坡直下,最初为一挂瀑布,降至谷底才形成一条小溪。细观瀑流,时粗时细,一昼夜三变,因而引起溪水三起三落。涨潮时波澜翻滚、汹涌澎湃,落潮时水位锐退,露出岸边卵石。为什么与海边潮汐又不尽相同呢?民间将潮水河潮汐的起因解释为犀牛翻身。讲潮水河的源头是一口深渊,一头巨大的神犀终年睡在水里修炼,神犀有个习惯,每昼夜要翻三次身,每当它翻身时使会激起渊水外溢,因而便造成了河水涨潮。此说是否可视为对间歇泉的神话解释呢?
地质工作者曾探察过潮水河的源头,发现观音岩上的岩洞内通地下河,地下河的源头远在海拔米的“一碗水”,“一碗水”又是一处间歇泉,因此认为潮汐为间歇泉所致。但“一碗水”究竟有多大蓄水量?间歇泉是怎么形成的?间歇泉有能量使下游的溪水如潮水般定时暴起暴跌吗?
潮水河还有许多令人费解的现象。譬如,它来潮时的水色因时节而不同。若逢干旱时节,水色混浊,像暴起的山洪;若逢霪雨时节,则碧波荡漾,如奔腾的清流。为什么如此泾渭分明呢?再譬如,它左右各有一条水溪,水色也因时节而异,不过恰与潮水河色相反,这是为什么呢?这些问题谁能解答呢?
谜之三:箭竹林里的奥秘
探秘神农架之神农异文箭竹是中国所特有的森林树种,因形似古代箭杆而得名。神农架海拔—米的山野间,特别是神农顶和大、小神农架周围,几乎全部被箭竹王国盘踞着。
箭竹林里是一片神秘的世界,时常可见金丝猴成群结队出没其中,原来鲜嫩的竹笋、甘甜的竹叶同样被金丝猴所喜爱,有机会必钻进去美餐几顿。箭竹林里还多次发现奇异的脚印、毛发、粪便和竹窝,大概是“野人”也爱以箭竹为食吧,更有密密竹林可藏身。科学工作者曾对两处的竹窝进行过分析:窝皆由24根竹竿扭成,竹根间距离都在50厘米左右。人坐其中,好像靠在有弹性的躺椅上,仰视能观天,平视能望远。它们绝非猎人所为,究竟是什么灵物的杰作呢?熊类本性蠢笨,谅它们无此等手段;猴类虽然乖巧,也绝无这般聪明;猩猩远在天涯,猿猱不复存在……算来算去,有此智能者当然非“野人”莫属了。
箭竹全身是宝:竹笋鲜嫩可口,名列神农架山珍;纤维长而坚韧,是造纸工业的绝好原料。大熊猫最爱吃箭竹,神农架虽然至今未寻到大熊猫的踪影,却发现了多种与大熊猫同时期起源的其他动物。
谜之四:真假虚实的动物故事
探秘神农架之神农异文神农架动物世界奇闻特多,初听起来,似乎荒诞可笑,细想起来,却不无道理。
《江汉早报》上曾登着一则报道,题曰《神农架巨型水怪之谜》,称新华乡农民发现三只巨型水怪,“栖息在深水潭中,皮肤呈灰白色,头部像大蟾蜍,两只圆眼比饭碗还大,嘴巴张开有四尺多长,两前肢生有五趾……浮出水面时嘴里喷出几丈高的水柱,接着冒青烟。”
与水怪传闻大致相似的还有关于棺材兽、独角兽和驴头狼等的传闻。《神农架报》称棺材兽是自然保护区科考队员黎国华最早在神农顶东南坡发现的,是一种“长方形怪兽,头大、颈短,尾巴细长能自由摆动,时而还能搭到背脊骨上,全身麻灰色毛……向山下疾奔,碰得树枝噼里啪啦地脆断,四蹄带起的石头轰隆隆地滚动”。《神农架之野》里说独角兽“头跟马脑壳一样,体像大型苏门羚,四肢比苏门羚还长,后腿略长,尾巴又长又细,末梢有须……前额正中生着一只黑色的弯角,像牛角,长有40厘米,从前额弯向脑后,呈半回形弧弓。后颈部长有鬃毛,类似于马鬃”。
以上是关于怪物的,还有更多是关于怪事的。20世纪80年代初,神农架金丝猴尚未被科学界认可,一位青年工人听说金丝猴皮毛好看,便独自上山偷猎了一只。他提着猎物连夜回家,又累又饿,想借一座药棚子休息一下,谁知一觉便睡到了天明。睁开眼一看,只见上百只金丝猴早将棚子围得水泄不通。他刚要起身摸枪,猴群竟一拥而上,抓的抓,打的打,折腾得他头破血流、伤痕累累,直到他丢下猎枪和猎物抱头鼠窜才罢休。猴子通人性是尽人皆知的,但谁亲眼看到过这等场面?
在谜一般的神农架,生活着一种驴头狼身的怪兽,当地群众称其为“驴头狼”。据目击者说:它的体形和毛驴大小差不多,头部很像驴,却长着四只像狼那样的利爪,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当地不少人都见过它的踪迹,在上世纪60年代,有的猎手还打到这种怪兽,可惜尸体没有保留。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刘民壮对比进行了多次调查后认为,“驴头狼”很可能是一种史前动物。刘教授说,现在世界上别的地方虽然都不存在这种驴头的怪兽,但在远古时代,这种动物却是确实存在的。它的学名叫做“沙犷”,主要生活在距今万~万年前的上新世。在我国亚洲、欧洲及非洲一些国家都曾发现过它的化石。这种动物的头部和身体有些像驴,但脚趾却生有很强壮的爪。过去看到它化石的生物学家们一直很困惑:如果说它是与驴类相似的动物,那它长这么锋利的爪子做什么用呢?它到底是食肉动物还是像驴子一样的素食动物?从目击者的描述和脚印来看,“驴头狼”应该就是“沙犷”。
刘教授认为,虽然动物学家都把“沙犷”当作已经灭绝的史前动物,但由于神农架的特殊地理和生态环境,动植物群类非常丰富,与“沙犷”一起生活在上新世的动物如金丝猴、苏门羚等,在别的众多地区都已灭绝了,但在神农架却依然生存着。因此我们也就同样有理由认为,可能有少数残存的“沙犷”也在这块土地上继续生存下来,栖息在人迹罕见的深山密林之中。
“驴头狼”真是史前动物“沙犷”吗?这引起了动物学家和探险家们的极大兴趣。但是,在捕获到一只“驴头狼”的实体之前,这一切都还只是猜测和推论。
谜之五:盛夏结冰川的洞穴
探秘神农架之神农异文一般岩洞内都是冬暖夏凉,但也只是相对而言的暖和而已,凉倒也罢了,可是隆冬热风扑面来,犹如置身于暖气房,盛夏冰川迎面立,好像钻进了广寒宫,这样的现象就很奇怪了。神农架就有这样一个奇洞,名叫“冰洞”。
冰洞山高耸在宋洛河西侧,主峰海拔多米,顶部呈棱台状,正中内陷,形成一个倒扣的漏斗形天坑。天坑约10米深,7米宽,20米长,原来曾盛着半池清水,大概是周围林木被伐殆尽的原因吧,水位渐跌,以至于完全枯竭了。冰洞口便显露在石体上,仅有一人多高,宽也不过4米左右。在洞口处站不上一分钟就能强烈地感到这儿气候与外界截然不同。冰洞的主洞道不长,支岔却很多,门洞稍微宽展些,越向前越窄狭,可容游人通行者不足千米。洞内有暗河一条,基本沿主洞道而流,水量不大,却可闻潺潺之声。洞深几许,尚属未解之谜。
冰洞内的景象因时而异:春来珠光宝气,夏至冰塔林立,秋季碧水轻流,冬时暖气融融。冰雪一般在七八月开始溶化,有人做过测试,化冰时洞口温度为21℃,山麓温度为30℃。三伏盛夏,进入冰洞,俨如登上了嫦娥蟾宫。刚才还是汗流浃背,马上就有了彻骨寒意,得赶紧加穿衣服,适应气候了才能慢慢观赏。只见头上悬着各式各样的冰灯,脚下踩着滚瓜溜圆的冰球,四壁耸立着奇形怪状的冰柱,深处飘逸着时隐时现的冰流。那些冰灯,无不灵巧辉煌;那些冰球,无不通体透明,漫地滚动;那些冰柱,无不攀龙附凤,熠熠生辉;那些冰流,无不从天而降,气势逼人。
在冰洞里,一切似乎全是白银打造而成,所有景观似乎都是翡翠装点,满目是玉树琼花,遍地皆锦鳞秀甲。那些银器,工艺精巧,无与伦比;那些翡翠,色泽纯正,沁人心脾;那些玉树,参差挺拔,交相辉映;那些锦鳞,生动活泼,奔腾逶迤。
对冰洞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说炎帝神农氏教百姓们学会了狩猎,学会了农耕,生产力迅速提高,收获的食物渐渐有了剩余。但又出了新的难题,就是怎样才能保证食物冬天不冻、夏天不腐?百姓们又求助神农老祖,希望能有一座冬暖夏凉的库房。老祖是南方之帝,只能主管夏,不过与主管冬的北方黑帝交情甚厚,于是便找黑帝商量,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法,就是选定一处岩洞,私下命臣属交换了在洞中值班的时间。从此,冰洞夏季归黑帝掌管,冬季归炎帝掌管,因而与外界就截然相反了。
当然,传说故事不足为信,以科学的观点来分析,冰洞的奇特现象极可能与洞体结构和所处的环境有关。冰洞山高达多米,冰洞深藏在天坑底部,洞体全是坚实的岩石,洞道又呈正东西走向。石体具有吸热快、散热也快的特点。冬季,地心温度高于地表,寒风有天坑遮挡,难以吹进洞内,来自地底的暖气流同外界的冷气流在洞口处相遇,于是便形成了水珠。夏季情况相反,外界的暖气流从天坑底部涌人洞内,遇上了来自地心的冷空气,温度骤降,就可能结水成冰。
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