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色双绝的农家妇
2023/5/7 来源:不详贺双卿是一位不见于史书中的传奇人物,有关她的事情记载于清朝文人史震林的《西青散记》中,这是一本夹杂着写实和虚构的游学笔记,书中记载了许多人物和诗词,但独独只有贺双卿和她写的词从书中走了出来,广为后人赞赏。
清代才女贺双卿清代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说:“西青散记,载绡山女子双卿词十二阕。双卿负绝世才,秉绝代姿,为农家妇。姑恶夫暴,劳瘁以死。生平所为诗词,不愿留墨迹,每以粉笔书芦叶上,以粉易脱,叶易败也。其旨幽深窈曲,怨而不怒,古今逸品也。日用细故,信手拈来,都成异彩。
清末词家黄燮清评说:“双卿词如小儿女,哝哝絮絮,诉说家常,见见闻闻,思思想想,曲曲写来,头头是道。作者不以为词,而阅者亦忘其为词。而情真语质,直接三百篇之旨,岂非天籁?岂非奇才?乃其所遇之穷,为古才媛所未有,每诵一过,不知涕之何从也。”
贺双卿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天赋、最具才华的女词人之一,后人尊其为“清代第一女词人”,又称其为“清代李清照”。贺双卿不仅诗才冠绝当时,其出身之贫寒、身世之悲凉亦在词人中罕见。
江苏金坛才女贺双卿双卿的不幸,从她七岁那年,偶然听到书塾里朗朗读书声的那一刻,就已然注定。她家祖祖辈辈务农,家族里没出过读书人。作为普通农民家的女儿,父母对她的期望也不高:早点嫁人,伺候丈夫,孝顺公婆,再多生几个孩子。
至于读不读书,有没有才华,那并不重要。但碰巧,双卿的舅舅,在当地的师塾工作;又碰巧,7岁时她去舅舅那里玩的时候,听到了读书声。于是,她成了家里第一个“读书人”。因为她年纪小,家里对她的管束少,她常常偷跑到书塾,倚窗旁听,三年下来,学会了读书写字。
双卿心灵手巧,秀外慧中,十岁左右,就已经做得一手好女红。家里穷买不起书,她便用自做的精巧的女红,向商贩们换些诗词书籍来读。在诗书的熏陶下,双卿的诗词才华日益显现,但却一直没有引起家人的在意。父母亲反而认为姑娘家大了,不能再到处乱跑,不再允许双卿再去学馆听课。但双卿对诗词已经入迷,闲暇之时,自个钻研吟诗填词,凭着聪颖的天资,无师自通。
只不过,才华再高,她也得嫁人。贺家在当地是农民,按照门当户对的婚嫁原则,双卿注定嫁不了王孙公子,只能嫁给佃农樵夫。穷人的婚姻里,才华从来不是讨价还价的筹码,但好在双卿长得漂亮。十八岁那年,双卿父亲病逝,叔父出面做主,收了三石谷子的聘礼,把她嫁给了长她十多岁的樵夫周大旺,双卿的厄运从此开始。
苦命的贺双卿双卿的婆婆早年守寡,历尽艰辛把独生子拉扯大,很不容易,于是她对周大旺的关爱,演变成一种病态的占有欲。寡母对媳妇看不顺眼在中古代自古有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婆婆也是这样,但双卿更不幸,她不仅碰到了恶婆婆,还遇上了悍丈夫。
双卿刚刚嫁到周家,因为美貌再加上读过书气质出众,新婚的丈夫很是喜爱她。但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婆婆看到就眼中带刺了。何况婆婆本来就不喜欢她:双卿手脚纤细,身子廋弱,一看就是个“病西施”,既不能干粗重的农活,也不利于传宗接代。于是婆婆决定给她一个下马威。
新媳妇入门第三天,洗手作羹汤,要开始下厨房。双卿用心为婆婆做了一碗红糖汤圆,小心翼翼端到婆婆跟前。没想到婆婆刚咬了一口,就吐了出来,把碗重重一放,指着双卿鼻子大骂:“你个小贱人想烫死我吗?做汤圆放这么多糖,是存心想败掉我们周家吗?”她回过头去,眼望丈夫,指盼丈夫能替她说几句话。但周大旺是在寡母的威压下长大的,再喜欢新婚的妻子也不敢出头为她说话。
双卿可能还不明白:她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刁难折磨双卿,逐渐成了婆婆日常的消遣。婆婆把双卿当奴婢使唤,让她端茶倒水、捏腰捶腿,至于打扫、劈柴、挑水、做饭、养猪、喂鸡、下田劳作,每一样艰苦劳动,都不让双卿落下。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婆婆就破口大骂,污言秽语不堪入耳。婆婆还常常在儿子面前痛骂诋毁双卿,时间久了,新鲜感过去了,周大旺也开始嫌弃这个媳妇不好。再加上会吟诗填词的双卿和目不识丁的丈夫并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因此对她越来越冷漠粗暴。
在一阙《浣溪沙》里,双卿道尽了生活的苦楚:
暖雨无晴漏几丝,牧童斜插嫩花枝。
小田新麦上场时,汲水种瓜偏怒早。
忍烟炊黍又嗔迟,日长酸透软腰肢。
累瘫的贺双卿据传,这首词是用粉写在一张芍药叶片上的。词的上片意象很美,你看,初夏的阵雨飘飞在山谷田野,已上场的新麦散发着阵阵清香,头上插花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可是,在这样一个丰收的季节里,双卿却没有丝毫的喜悦。她干完了农活,又要回家做饭,忙得腰酸背疼,仍不免受到挑剔与责骂。怒早、嗔迟,真是左右为难。夫悍姑恶,一切都看不顺眼。双卿是那么的无助,身体、精神上备受煎熬,心中的苦闷、忧愤、伤痛无以排遣,无处表达,唯有借助手中的笔,将满腔的幽怨倾诉于纸上,形成一首首滴血含泪的诗篇。
即使婚姻如此不般配,生活如此不幸,双卿依然忍辱含垢,逆来顺受,没办法,谁让她读过书呢,谁让她知道三从四德呢。她甚至还在诗里,表达出对丈夫的热切关心,以期望丈夫哪怕能回报以点滴的温存。
今年膏雨断秋云,为补新租又典裙。
留得护郎轻絮暖,妾心如蜜取嫌君。
为了帮家里补交租子,她情愿典出自己心爱的衣裙,也要留下丈夫的棉袄给他护暖。
细纫麻鞋线几重,采樵明日上西峰。
乍寒一夜风偏急,莫向郎吹尽向侬。
双卿一直在努力做一个恪尽妇道的好妻子,连夜为丈夫赶做新鞋,为了能让他第二天采樵好穿,刮风了情愿吹到自己身上,也不要吹到丈夫。这样无怨无悔的柔情,那个粗陋鄙俗的丈夫又哪里能理解,读到此处不禁使人扼腕叹息。
由于劳累过度,双卿染上了疟疾,即使如此也没有能换来丈夫和婆婆的善待。
薄幸 咏疟
依依孤影,浑似梦、凭谁唤醒!受多少、蝶嗔蜂怒,有药难医花症。最忙时,那得功夫,凄凉自整红炉等。总诉尽浓愁,滴干清泪,冤煞娥眉不省。
去过酉、来先午,偏放却、更深宵永。正千回万转,欲眠仍起,断鸿叫破残阳冷。晚山如镜,小柴扉烟锁,佳人翠袖恹恹病。春归望早,只恐东风未肯。
她把自己比作花,把压制她的人比作蝶和蜂。“有药难医花症”,是因为“受多少、蝶嗔蜂怒”。终日无端的“嗔”和“怒”,即使有药可以医治好她的身体上的疾病,也难以医治她心灵上的伤痛。
一剪梅
寒热如潮势未平,病起无言,自扫前庭。琼花魂断碧天愁,推下凄凉,一个双卿。
夜冷荒鸡懒不鸣,拟雪猜霜,怕雨贪晴。最闲时候妾偏忙,才喜双卿,又怒双卿。
才比天高命如纸薄不幸的婚后生活中,只有一位真心关爱她的朋友,那就是邻居的女儿韩西。她虽然是个不太识字的农村女孩,但心地善良,和双卿颇为投缘,特别仰慕双卿的才华,她是双卿苦难生活中唯一的感情寄托。
双卿一个人打水挑水,累得气喘吁吁,韩西看见会毫不犹豫上前帮忙;韩西喜欢看双卿写字,央求她写下《心经》,还让双卿一字一句教自己念诵。
双卿疟疾发作,数日不能下床,几乎要死去,婆婆丈夫均不管不顾。倒是韩西常来探视,拿着做好的糕饼汤粥,分给双卿同吃,还为双卿的境遇伤心落泪。
摸鱼儿 谢邻女韩西馈食
喜初晴,晚霞西现,寒山烟外青浅。苔纹干处容香履,尖印紫泥犹软。人语乱,忙去倚、柴扉空负深深愿。相思一线,向新月搓圆;穿愁贯恨,珠泪总成串。
黄昏后,残热犹怜细喘。小窗风射如箭。春红秋白无情艳,一朵似侬难选。重见远,听说道,伤心已受殷勤饯。斜阳刺眼,休更望天涯,天涯只是,几片冷云展。
可惜好景不长久,韩西不久就嫁人远走,在一次回娘家,顺带探望病中的双卿后,此生再也未能相见。那一次最后的重逢,双卿用彩粉笔在芦叶上,写了一阙送别词《凤凰台上忆吹箫》: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
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共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暮暮朝朝?
这一阙词,情哀词苦,堪称双卿的代表作。尤其连用二十余叠字,丝毫不露牵强痕迹,后世评价:“易安见之,亦当避席。”就是说,要是李清照见了,也得自叹不如。
《西青散记》记载,双卿到婆家后没几年,便患上了严重的疟疾。在临终前的日子里,“事舅姑愈谨,邻里称其孝。夫性益暴,善承其喜怒,弗敢稍忤。”就这样一代才貌双全的农家女词人贺双卿在23岁时,因劳累、贫病与精神的多重折磨下,含恨离开人世,让后来知之者禁不住潸然泪下,叹惋不已。
因为贫寒,买不起纸笔,又终日劳作,没有多少时间写作,加上悍夫恶婆不让双卿写诗作词,更主要的原因是她本人写诗作词只为排解忧愤,从来没有功利的动机,每每写完后随写随丢,因此她的作品大多散佚,后人只辑得其14首诗词,取名《雪压轩词》或《雪压轩集》。
中国所有才女中,数她最贫贱悲惨;中国所有农妇中,数她最才华横溢。
雪压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