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梦东京开封深度游记连载之四
2023/4/22 来源:不详清明上河图石雕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四
接下来,我们要去清明上河园,为了游玩方便,就直接住进景区里面,一处僻静典雅的客房。
清明上河园景区是根据张择端那幅名垂青史的《清明上河图》1:1修建的。园中的一切物什都是按照图上所画来建造。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树木花草,甚至包括大戏台,杂耍场,都一应俱全,连里面供游人休息的长凳条椅,也是仿宋代的。来来回回穿梭不断地工作人员都是清一色的宋朝服饰。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穿越感。
一进景区大门,迎面就是《清明上河图》石雕,全长30多米,高有两米多。将《清明上河图》几乎全景展现。石雕通体纯白,应该是汉白玉材质,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清明上河图》石雕,没有之一。远了看,整副石雕一气呵成,气势恢宏。走近仔细一看,我不禁叹服于匠人们的鬼斧神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原图已经是尽善尽美,据说每一座桥,每一条河都力求各有特色,甚至画上的每一个人的表情,所穿衣物都不尽相同,细枝末节的功夫已然登峰造极,炉火纯青。要想把这些原原本本、彻彻底底的都显示到石雕上,简直是比登天还难。而我们的工匠师傅却做到了,他们不但雕刻出形似,而且更多的是神似。要知道他们手中使用的是铁锤与凿子,这和使用画笔本来就不是一个等级,所以能雕刻出这种神韵,已经算得上是巧夺天工。我想即使是张择端再世,看到这等雕工,恐怕也只有惊叹拜服的份儿了。
正当我们在欣赏石雕之际,忽听得景区门口一阵喧哗,然后就见从景区内走出一哨人马。前面是马队开道,一个个英姿飒爽的少年,身着大宋军服,伏在马背上疾驰而过。紧跟其后的是步兵,手中都擎着龙虎旗,腰里佩剑悬刀。旗幡招展处,走来一位官员模样的人。见此人身高不足六尺,身着大宋官服,头戴乌纱帽,两根帽翅分列左右。往脸上看,黑灿灿的面皮,一双虎目,炯炯有神,长得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身旁左右,有八位带刀护卫紧紧跟随。只见他迈着四方步,四平八稳来到景区门口。女儿见此情景,忙问道:爸比,这个黑脸的是什么人啊?我看了看手中的游园攻略,再结合这个时间段,断定这是景区的一个演出项目,名曰:包公迎宾。那位黑面官员,不用说,自然是包拯包青天。急忙带着妻和女儿,来到景区门口,观看演出。
一时间人马呈雁翅型排开,“包青天”居中而立。只见他抱拳当胸,向游客们深施一礼,然后开始演说。这位演员看来功底深厚,台词背的相当熟练,而且中气十足,没有使用话筒以及麦克,照样能让大家听清楚他在说什么。大概意思是:在下包拯,欢迎各地来的朋友们到清明上河园游玩,诸如此类。演员用的是普通话,我听着听着,忽然有种想法,就对女儿说:如果用我们河南话来说这套词儿,会不会更好呢?要知道在大宋年间,我们河南话可是官方语言呢,就连皇帝上朝商谈国事,都是用河南话。女儿听完,皱了皱眉头,说:怪不得我对宋朝那么不熟悉,敢情是你们这河南话闹得。妻听罢在一旁偷笑,我则表示很尴尬。
迎宾结束,工作人员纷纷退场,我们也再次进园,绕过《清明上河图》石雕,前面出现一座单拱桥。桥身为木质结构,两边栏杆以及桥下用来固定的木料全部涂成红色,桥两端的石墩上雕刻着狮虎的头像。从远处望去,就像一道彩虹横跨在河面上,因此得名为虹桥。这座桥的原型来自于北宋时期汴河上的虹桥,也是被张择端画到《清明上河图》中去的。可不要小看这座桥,它与赵州桥齐名。桥梁跨度很大,整座桥虽然以木质结构为主,却没有使用一颗钉子,而且没有使用榫卯结构,全部是靠捆绑接扎,一样达到坚固实用的效果。在这一点上,足以体现先人们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创新。桥上可以通过车马行人,桥下可以过船走帆,即美观大方,又经济实用,站在桥上,还可以一览“汴河”秀丽的景色,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走过虹桥,前面是一些店家商铺,名字大都取材于《水浒传》。比如“镇关西肉铺”,“孙二娘酒肆”,“鲁智深菜园”等,经营者都穿着宋代服装。尤其是鲁达,灰布僧衣,光着大脑壳,膀大腰圆,声若洪钟,正在叫卖,独特的嗓音,惹得众人纷纷围观。再往前走,我们依次观看了杨志卖刀、林冲怒打高衙内、梁山好汉劫囚车、燕青打擂、李师师艺会情公子、王员外招婿等一系列演艺项目。不得不说,当初设计这座园林的人很是用心。张择端在画《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并没有《水浒传》这部书,虽然画上也有些演艺,但毕竟画是死的,而人是活的。用《水浒传》中的经典桥段来还原画上的内容,实在是个很高明的选择。使得《水浒传》和《清明上河图》这两个旷世名作完美融合,相得益彰。
接着我们来到漕运码头。这里是大宋时期另一个繁华去处。开封自古以来水运就很发达,靠着黄河不说,还有几条河流穿城而过,最大最著名的当然就是汴河。汴河向西直通河洛,向东则连接京杭大运河,南通淮水,北接黄河,可以想象这条河的重要性。隋唐年间开凿京杭大运河,江南物资大部分需要经过汴河才能运到洛阳,而隋炀帝杨广南下扬州看琼花,也是要经过汴河。到了宋代,汴河显得更加重要。史书记载,当时
“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也就是天下一半的赋税钱粮还有山珍海味,都是要依靠汴河来进行转运,可见当时的汴京开封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人口数百万,富丽甲天下,是与汴河的漕运息息相关的。怪不得时人有云:
“汴河废则大众不可聚,汴河之于京师,乃是建国之本,非可与区区沟洫水利同言也......大众之命,惟汴河是赖。”
从这一点上讲,把汴河称为开封的母亲河一点都不为过。这也是开封为何又称为“汴京”的原因。张择端先生也是基于此,才将汴河漕运之繁华鼎盛画进《清明上河图》,这个上河图中的“河”,毋庸置疑,乃“汴河”是也!
我们登上游船,巡览“汴河”,但只见水面宽阔浩荡,两旁绿柳成行。想起大宋时期,这里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一派繁忙。看来,大唐之后,汴水之侧,仍然还存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盛世景象。
正思忖间,就见虹桥之下有人高声呼喝,船夫一面将船摇过去,一面对我们说:虹桥那里正在演节目。
等我们靠近了,发现不知何时虹桥下的水面上多了两拨人。一拨是从南方而来,有五六只大趸船,看着深深的吃水线,就知道船上定是载满货物。领头的是一个中年汉子,一身短衣打扮,身材不高,却很结实,正拱手弯腰,向对面的船上行礼。在他们对面的一拨人,乘坐一只快舟,船头站定一个官员,身着紫色官服,很是威风,旁边站着几个衙役打扮的人,个个都手提钢刀,圆睁二目,向对面的大趸船望去。只听那位中年汉子说:我等是从江南苏州而来,奉苏州知府所差,将苏州官粮运回京师,准备囤入国库。紫衣官员问道:可有官凭?中年汉子赶忙从身上取出官凭递了过去,紫衣官员看罢,向中年汉子说道:奉户部之命令,现在对你们的官粮进行验看,合格的话就可以入仓,不合格请你们原路返回,再送合格的进京。中年汉子连连点头,紫衣官员一声令下,就见身边四个衙役脚尖儿一点船板,嗖的一声,便跃到对面大趸船上面,身手灵活,招式轻快,快舟以及趸船都没有一丝晃动。几个衙役拿出随身准备好的设备,开始对官粮进行检测,等全部检测完毕,四个人再次跳回快舟,向紫衣官员禀报:大人,经我等几个检验,苏州官粮合格,可以入仓。紫衣官员点头,一挥手,快舟让开道路,让大趸船过去,向官仓进发而去。
整个过程不到十分钟,很快河面恢复平静。而我在想,漕运对于那个时候的国家来说算是国之命脉,漕运兴则国兴,漕运阻则国弱。正是有了这样负责任的官员,这么严格的检验制度才使得大宋初期的开封一直兵精粮足。所谓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在任何时代,都是天下成平,和谐稳定的基础。
小舟飘飘荡荡,来到下一个码头,我们弃舟登岸,准备继续前行。回头再看“汴河”水,在夕阳的照耀下,更加温柔恬静。这让我想起晚唐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两首》。其一写道: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其二则是: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古老的汴河,承载了多少人的梦想。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帝王将相们想通过这条河或者满足私欲,或者利国利民,而普通百姓的殷切期望则相对简单,那就是远行的家人平安归来,带回来一日三餐,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衣食无忧。汴河默默无语,逐一满足他们的需求。可惜的是,如今,真正的汴河上游,也就是开封市境内,已经在黄河多次改道中,消失不见,再难现往日荣光,只有下游几处比如徐州、宿迁等地尚可见一丝汴河踪迹。大江大河尚且如此,何况生活在她们身边的人们,无论是达官贵人,或者是贩夫走卒,都终将会尘封在历史中。所以,我们应该做的,很简单,那就是珍惜眼前,活在当下。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