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元稹的生死之交元稹的诗菊花
2023/3/29 来源:不详元稹(年-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汉族,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元稹8岁丧父,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出类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元和四年()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今四川达州市)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稹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作有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由。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八百三十多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卷。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
白居易与元稹的生死之交
唐宝民诗歌史上有“元白体”之说,语出自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严羽将白居易与元稹的诗体并称为“元白体”,苏东坡也曾将其二人相提并论,称为“元轻白俗”。白居易与元稹不但是诗歌创作上的同道,也是志同道合的生死之交。
白居易与元稹是贞元十七年(年)在长安相识的,白居易进士及第,元稹则考中了明经,后来通过了吏部的“书判拔萃科”考试,同时被授予校书郎的官职。这是个没什么事可做的闲职,二人便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二人都准备参加制科考试,便一起住进华阳观学习。元和元年(年),二人在制科考试中双双胜出。以后的岁月里,宦海沉浮、萍踪不定,二人聚少离多,屈指算来,二人在一起相处较长的时间只有两次:一次是在长安应试的五年;另一次是同朝为官的两年,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友谊。
元、白二人不仅在文学上情趣相同,在政治主张上也具有相同的理念,白居易文集中有《策林》七十五篇,宋人洪迈将《策林》看作是元、白二人合作的作品,是在华阳观准备制科考试时共同撰写的,《策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针对当时的现实提出的政治主张。
元和五年(年),元稹在华阴县的敷水驿与宦官发生冲突(史称“敷水驿事件”),但由于宦官当时权势熏天,唐宪宗竟然将挨了打的元稹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白居易挺身而出,连上三书为元稹鸣冤,要求朝廷公正处理此事、以还元稹的公道,白居易如此为元稹仗义执言,不但会得罪宦官,而且会得罪皇帝,但他不管这些,足见他与元稹的感情之深。
元和元年(年),元稹的母亲去世,白居易为元稹的母亲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墓志铭;元和六年(年),白居易的母亲病逝,元稹当时身在江陵,无法亲自吊丧,便委派侄子专程前往代表自己吊祭,并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祭文,文中说自己与白居易“坚同金石,爱等兄弟。”白居易在家守丧期间,经济拮据,元稹自己虽然也不宽裕,却三次寄钱资助白居易,总计有二十万钱,白居易非常感谢,在《寄元九》中写道:“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缱绻。念我口中食,分君身上暖。”元稹曾写过一组《梦游春》诗,记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情感经历,他把这首诗与白居易分享,在《题序》中写道:“斯言也,不可使不知吾者知,知吾者亦不可使不知。乐天知吾也,吾不敢不使吾子知。”显然把白居易当成了可以倾吐内心秘密的知己,白居易收到此诗后,当即写了首《和梦游春诗一百韵》来唱和。元稹的妻子韦丛去世后,他写了许多悼亡诗来纪念,也把这些诗寄给了白居易,白居易借用韦丛的口气,写了三首答诗安慰元稹。这样的倾诉与安慰,正是二人情同手足的见证。
二人都是大诗人,所以,经常用诗歌来传递彼此的友谊,元和四年(年)三月七日,元稹离开长安前往梓州审案,二十七日那天晚上,白居易与友人在朋友李建家喝酒,席间,白居易放下酒杯说:“微之(元稹)今天应该走到梁州了吧!”随后提笔写了一首《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十多天后,有人带来了元稹给白居易的信,信后附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元和十年(年),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三月二十九日启程上路,白居易一直送到长安西边的蒲池村,两人在此借宿一晚,次日依依不舍地分手,元稹赠诗与白居易:“今朝相送自同游,酒语诗情替别愁。忽到沣西总回去,一身骑马向通州。”白居易也写了一首《醉后却寄元九》相和:“蒲池村里匆匆别,澧水桥边兀兀回。行到城门残酒醒,万重离恨一时来。”几天后,因长安阴雨连绵,白居易又为元稹担起心来,在《雨夜忆元九》中写道:“天阴一日便堪愁,何况连宵雨不休。一种雨中君最苦,偏梁阁道向通州。”这一年的秋天,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得知消息后,写了一篇《闻乐天受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白居易读到此诗后,特别感动,写了一篇《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闇坐,逆风吹浪打船声。”后来,他写信给元稹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
大和五年(年),元稹病逝于武昌,消息传到洛阳,白居易伤心地写了一首《哭微之》:“今在岂有相逢日,未死应无暂忘时。从此三篇收泪后,终身无复更吟诗。”并作《祭微之文》:“既有今别,宁无后期?公虽不归,我应继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白居易又为元稹写了墓志。在此后的岁月中,白居易多次写诗追忆元稹,“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梦微之》)会昌元年(年),此时元稹已离世十年了,白居易读到了卢贞诗集中有卢贞与元稹唱和的诗,伤感不已,再次写诗怀念道:“早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相看掩泪情难说,别有伤心事岂知。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
今天,距元稹和白居易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一千余年,但两位诗人之间那种超越生死、荣辱与共的友情,却依旧放射着至真至纯的人性光辉!
元稹的诗
1、《秋夕远怀》
旦夕天气爽,风飘叶渐轻。
星繁河汉白,露逼衾枕清。
丹鸟月中灭,莎鸡床下鸣。
悠悠此怀抱,况复多远情。
2、《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3、《使东川·南秦雪》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4、《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5、《早春寻李校书》
款款春风澹澹云,柳枝低作翠栊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6、《远望》
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
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
7、《水上寄乐天》
眼前明月水,先入汉江流。
汉水流江海,西江过庾楼。
庾楼今夜月,君岂在楼头。
万一楼头望,还应望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