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戏曲中,唐伯虎形象的特点

2023/2/20 来源:不详

白蚀 http://m.39.net/pf/a_4342801.html

唐寅形象在明末清初最大的变化,是由文人案头创作的纸上形象一跃成为立体的舞台形象。明末清初以唐伯虎为题材进行的戏曲剧本层出不穷,其中“一笑姻缘”的故事最受戏曲作家们青睐。这一类戏曲作品,较早的有史槃的杂剧《苏台奇遘》,原本已佚,只在《远堂山剧品》中有著录,祁彪佳评此剧为“北调六出始此”。

其后有孟称舜的杂剧《花前一笑》,主要讲述唐伯虎与文微明、祝枝山相约游湖,遇到沈八座养女素香。唐寅为素香的嫣然一笑而神魂颠倒,逃席而追,经历了多方寻找、易名入府佣书、苦心博得公子赏惜等波折,龚获佳人芳心暗许。不料却在成婚时被沈公冲散,后因文微明、祝枝山来访,唐寅身份被揭出,才子佳人终成眷属。

孟称舜友人卓人月在《花前一笑》的基础上作《花舫缘》,并说:“友人有唐解元杂剧,易奴为佣书,易裨为养女,余以为反失英雄本色,戏为改正。”认为《花前一笑》提高了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反而不如故事的原本样貌更震撼人心。

明末叙写“唐伯虎点秋香”故事的,还有朱素臣的传奇《文星现》,是此类题材从“一笑”向“三笑”转变的过渡之作。清初,苏州弹词中的唐寅故事,率先完成了从“一笑”到“三笑”的转变。

此后“三笑”便取代了“一笑”,在民间以各类文艺形式进一步广泛流传。以下计划以《花前一笑》和《花舫缘》为中心,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明清戏曲中的唐寅形象。

一、诗酒风流,才高八斗

在《花前一笑》与《花舫缘》这两部戏曲作品中,作者均不惜以浓重的笔墨,或借唐寅自述,或借他人之口,对唐寅的才华进行渲染。如《花前一笑》开篇,便以其唐寅吟诗自白的方式,凸显其“才高八斗”的特点:“十年湖海浪纵横,枉自有才高名重,诗文花作骨,侠气酒成红”。“才高名重”、“诗文花作骨”,是“文才”,而“侠气酒成虹”则表达了唐寅“豪放”的一面。

随后,在唐、文、祝三人在金陵游船赏春的情节中,作者多处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唐寅的才子形象。如祝枝山曰:“子畏,似你这旷世奇才,虽则数载飘零,却也出没的三春花,嘲笑的五湖风月,这受用亦不减也。”

游赏中,面对着大好春光,文微明提议:“子畏对此胜景可画成一幅,题诗记之,使后人知赤壁之游五百年后,尚有吾三人能继之者。”又借用文微明的话,将三位才子的金阎之游与苏子的赤壁之游比肩,特别赞扬了唐寅之才华,暗含唐寅文章,是三人之中最突出者之意。

之后,素香与梅香同舟出场,梅香问:“那船上许多人簇着个少年做甚么?”素香回道:“则见他年少姿容,三三两两,花前闲咏,调笑倚春风。畅好个才子风流,仪容雅俊,赋情千种,不觉得隔芳洲,蜜意儿拢。”此处借用二香所见,描绘出一副才子挥毫泼墨、众人附庸风雅的热闹画面,使得唐寅“玉树临风、能诗会画”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花舫缘》中,作者同样对唐寅的旷世奇才进行了重点描述。如开篇祝允明对文微明说:“俺两人自负才华,不可一世,止有吴趋唐子畏,年少多才,翰墨流传夷貂,词章妙绝古今。”又如洞房花烛夜,当墉来得知唐畏便是唐寅时,惊道:“呀!原来是唐解元。妾自幼读君诗词,便晓得是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今日何幸,得谐姻配!”

又如全剧结尾,唐寅与沈八座谈笑对饮时,沈八座道:“老夫夙慕唐先生才名盖世,侥幸相随半年。’,这些例子中,作者用烘云托月之法,描绘了唐寅的才华,也说明唐寅“才高八斗”的形象,在当日民众中己有广泛的认同。

二、痴情执着,率性而为

痴情执着、率性而为,是唐寅在明清“三笑”题材作品中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特征。在《花前一笑》与《花舫缘》两剧中,唐寅均是为了情爱而不顾礼教束缚的大胆、狂放又真挚的形象。

《花前一笑》中,有多处描写了唐寅“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如第三折中:“凄凄戚戚,冷冷清清,闷闷忧忧。独自个把纱窗儿倦倚,看看的月上镰钧。闲愁,夜夜朝朝没尽头。则问娇滴滴那人儿知否,也应得瘦损腰肢,粉泪低流。”

作者此处用了三组叠词,描绘出唐寅倚窗独自望明月的孤独。良辰美景、月色独好,但心上人儿不在身旁。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问世间情为何物,也让读者不禁跟着剧情而神伤。

《花舫缘》中对唐寅的痴情有更生动的描述,如二人初见时,唐寅的唱词:“却教我怎形容?白琼花天上种,难道是绿绮芳容,闪落临邓,红线仙踪,暂寄军戎?划地里香据风送,空留一痴翁。”寥寥数笔,描绘了青衣女子的貌若天仙,令人心神荡漾。只因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从此便魂牵梦萦,无法忘怀。

“空留一痴翁”,足以显现唐寅动情后的痴态,十分可爱。见女子早去,唐寅便思量:“须是别了二位哥哥,急忙赶上去。”随即向文、祝二人告辞:“小弟醉也,告退。”生动地描绘出一位随心而动、率性而为的风流才士。

接下来,作者又花了大量笔墨,描绘二人府中相思却不得见的苦楚,如唐寅言:“老天老天,小生费尽心机使这样一个偷香手段,你也该帮衬我些儿哩。”玉人难见,墙似青天,只能苦苦向上苍祈求帮助,足见其情之深、爱之切。又为唐寅安排唱词云:“他便似铜雀锁掸娟,我便似天台误刘阮。空庭寂寂一春闻。”用“刘阮遇仙”的典故,道出唐寅渴望得到美人眷顾的心情。

此剧的最后,当两位公子唤出府中众美,让他择一个娶妻时,作者重点描写了唐寅的用情专一:“这对女子呵,虽无落雁之姿,尽有倾人之貌。难道再没有中你意的?”通过“不应”的动作,揭示出唐寅非素香不娶的执着心意。

从以上所举诸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作者都受到元人王实甫《西厢记》的影响,唐寅对佳人的一见钟情、苦苦思念,与《西厢记》中的张生十分相似。但唐寅毕竟是历史中曾经存在过的真实人物,历史中唐寅的文采、风趣,为戏曲中的唐寅的塑造提供了素材。两部戏中的唐寅,自信而又潇洒,风趣而不低俗,与历史上真实的唐寅是相通的。

三、有勇有谋,能屈能伸

在“三笑”戏曲作品中,唐寅抱得美人归的关键,在于聪慧和勇敢的品质。为了和心上人在一起,唐寅可谓是有勇有谋、能屈能伸。如在《花前一笑》中,唐寅得知素香是沈八座家的养女,又打听到沈家要找个写字的人,于是便换了身衣服走入府中、准备伺机而动。

“闻公子要觅写字的,小子家贫无赖,特来相投。我是要个写字的,只怕你不中哩。不是小子夸口,小子自幼读书,诗文翰墨件件都通。只为时运不凑,觅食到此。公子不信呵,便试一二如何?此处唐寅投公子所好,扬自身所长,放下身段,甘愿以身为奴仆。”

当公子决定留下他做佣书时,唐寅立即表现出自己的忠心耿耿:“佣笔砚到高衙,今日呵,蒙恩纳下。我可是甘心为你常护纸窗纱。”入府数月,当唐寅利用自身才学收伏了公子,让公子一刻也离不开他时,又适时再使一计:“不瞒公子说,小生一身零落,尚未取妻。古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今意欲告过公子,归家去寻偶。”

唐寅正是看中了两公子离不开自己的弱点,欲擒故纵,让两公子甘愿冒着被老爷责罚的风险,为自己和素香做媒,其聪慧和谋略可见一斑。之后,老爷发现二人在没有察告他的情况下成婚,勃然大怒:“唐畏,你这狗才,我打一顿逐出去,不争也便宜了你。如今且除了布衣,着你在此,我慢慢地处置你。”

作者在此安排了唐寅受尽责骂和误解的一幕,借此凸显了唐寅坚强隐忍、能屈能伸的一面。在《花舫缘》中,当唐寅和墉来成就姻缘后,唐寅果断带了墉来离开沈府,并留下别启一封谢主人,以及价值千金的书画数幅作为聘礼,其勇敢果断、有情有义的品质也更深入人心。

四、总结

一个是历史上命途坎河的悲情文人,一个是后人钦羡不己的风流才子,这内涵相差颇大的两个形象,却被同样唤作“唐伯虎”。从明中期到当代,五百年来唐寅的形象经历了戏曲、小说、影视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塑造,“唐寅”这个名字的内涵,亦在这个传播与演变过程中,不断变动。

而因文体的不同,戏曲与笔记小说在表达效果上也有明显的差异。从受众层面来说,笔记传奇小说对读者群的文化程度有一定要求,而戏曲对受众文化素养的要求则要低得多,不识字的老人幼童,也可以看懂戏台上的演出。

从人物塑造上说,相对于情节简单、人物较为平面的的笔记小说,戏曲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丰富饱满。总的来说,异于常人的才华、痴于常人的情感,以及高于常人的智慧,是明末戏曲中唐寅形象的三个要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34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