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用到娱乐,宋代社会全民吸猫之风为
2023/3/5 来源:不详随着如今宠物热潮的日渐高涨,越来越多家庭开始拥有宠物,或者是猫或者是狗,有些人家还会饲养一些稀奇的宠物,宠物的陪伴为打工人忙碌的生活增添了一丝温暖。
但若论起可爱程度,猫咪肯定位居榜首,无论是猛汉或是甜妹,纷纷拜倒在她毛绒绒的可爱姿态之下,短视频平台上,短短十几秒的视频内容却可以收获几十万的点赞量。
其内容仅仅是一只猫咪冲着镜头眨着水灵灵的眼睛,可见如今社会已变成“猫奴”社会。
但“吸猫热”并不是在今天刚刚兴起,其实早在中国古代时期,古人对于猫咪便展现出特别的偏爱,在许多诗词作品中便能发现它们的踪影。
猫
与猫相处的历史
我们和猫咪的交集,根据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文学经典《诗经》、《周书》中都有所提及,例如《诗经·大雅》中曾写道:“有熊有羆,有猫有虎。”此处的猫指的是山猫。《周书》中也写道:“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猫二。”
此时史书中记载的猫都指的是类似于野兽生活在山林中还未得到驯化的生物,它们大多还是君王捕猎的对象,与之后为人驯服的猫还存在一定差别。
唐代以前,有关养猫的事迹少之又少,猫被视为引起宫闱之乱的祸端。到唐代时期,尤其是在武则天执政期间,猫才正式被归入宠物一列。武则天虽然喜爱养猫,但却留下了她强迫猫与鹦鹉同器而食导致猫将鹦鹉扑杀的笑谈。
武则天(剧照)
传说中还说宠妃萧淑妃在遭受武则天迫害被打入冷宫、废为庶人之后,气愤之下,萧淑妃立下毒咒“希望武则天化作老鼠,自己是猫,狠狠地咬住武则天的脖颈。”
武则天听到这起传闻后,又惊又怕,下令宫中今后禁止养猫,养猫热短暂遭到了中止。
但民间仍然延续了养猫的热潮,士大夫张搏被人称作“猫精”,据说他养了数十只猫,各类品色俱全,每只还拥有名字,每每退朝回家便见它们摇着尾巴在门口等候。
武则天之后,李炎、琼花公主等一众皇室成员也流传了许多养猫轶事。
古代人玩猫
宋朝时期的猫
但真正将猫温顺可爱、活泼好动形象展现给后世的是宋人,也是自宋朝开始,猫成为了宋诗的重点描绘对象。
宋诗与唐诗相比,多了一番平和之气,猫这种具有灵性的动物惟有在宋人笔下才呈现出和谐之态。
唐诗中无论是柳宗元的“猫虎获迎祭,犬马有盖帷”,或是元稹诗中的“停潦鱼招獭,空仓鼠敌猫”,都将猫与抓鼠、旧时礼俗等捆绑在一起,忽视了猫在日常生活中的可爱姿态,使其显得庸俗乏味。
但在宋人诗中,猫却显得富有生活气息,为人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丝灵动气息。
古代的猫
正如陆游在诗中写道“书眠共藉床敷暖,夜坐同闻鼓漏长”,猫咪俨然变成了诗人的同伴而不再仅仅充当被圈养的宠物形象,它仿佛具有达成灵魂共鸣的能力,可以和诗人共同体味时光缓缓流逝的风韵。
在诗人孤身一人慨叹之余给予了无限的温情与陪伴。
有人将宋人对猫的宠爱整理概括为三种层次,分别是:引之为伴、视之如子和侍之以士。
古人描绘的猫咪嬉戏
猫在宋代人家发挥的作用远远不止捕鼠,它们还是知识的守卫者,对于保护各类典籍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养猫热曾一度在寒门子弟中兴起,因为他们需要科考,书籍便是最宝贵的资源,家中有一只猫便相当于守住了所有书籍,尤其是当时许多书籍都是通过雕版印刷得来,极其珍贵,有时甚至需要好几只猫去守护整库的书。
但养猫的条件也比较苛刻,并不是想要便可拥有,当时人们要想拥有一只猫要靠“聘”,这种方式也被称作“乞猫”,今日中国的某些地区仍保留了这个习俗。
所谓乞猫是指人们为了得到一只猫,与猫主人交换鱼、盐等食物,这种乞猫的行为通常仅限于邻里之间,要猫的人通过“聘礼”求得一只猫,这种方式公平且促进了邻里间的感情。
猫
诗人在书斋中常将猫视作伴读书童,陆游爱猫,所作诗作中有许多涉及猫的内容,为了养猫,他多次以盐为聘礼,换取邻居家的小猫,他最喜爱的一只猫叫“雪儿”,曾写作一首诗也以雪儿为题《得猫于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便是描绘雪儿的特征和生活习惯:似虎能缘木,如驹不伏辕。但知空鼠穴,无意为鱼餐。薄荷时时醉,氍毹夜夜温。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
诗中描写雪儿本领高超,既有虎性也像马驹一般动作矫健。工作尽职且不贪吃,只是偶尔沉迷猫薄荷。
陆游对它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说它前世是伴读的书童,可见与其亲昵之态已达到一定程度。雪儿是陆游在静僻山村中温暖的陪伴。
还有一只唤作“粉鼻子”的猫与生活简朴的雪儿形成了对比,它在邻居家沾染了庸俗之气,所以在陆游家中总是躲懒,每每享受口腹之快后便躺在陆游家华贵的羽垫上歇息,陆游也会在诗中嗔骂它但也是带着宠溺的抱怨。
陆游
陆游晚年被罢官后,生活条件一落千丈,但即便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他也未曾对爱猫有所苛待,就算缩减自己的衣食用度也不肯让猫咪们受一点委屈,他甚至还特意作了一首诗抒发对猫咪们的愧疚之情: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此时的陆游已将这些日夜陪伴他的小动物们视作自己的知己,对它们倾注了所有的爱与关照,这些已富有灵性的猫陪伴着陆游走过了风烛残年的时光。
许多宋代人将家猫视作爱子呵护。胡仲弓《睡猫》中写道:“瓶吕斗粟鼠窃尽,床上狸奴睡不知。无奈家人犹爱护,买鱼和饭养如儿。”
古代的猫
诗中讲述家中的猫只会在床上睡觉,就连瓶中的粟被老鼠偷尽也不发挥一点作用,尽管如此,家人对它也十分爱护,不会因此对它施以惩罚,反而为它买鱼买饭细心照顾,猫咪好似被宠坏的小儿已忘却了原本的职责。
普通人家如此,到了皇宫内更是养尊处优。宋代的猫大概分为两种,一类是勤勤恳恳专攻捕鼠的猫,另外一种便是只知享受,整日睡觉的猫。
原本宋朝人家中养的大多是捕鼠的猫,但不知从何时起,随着百姓生活日渐富足,人们开始养不捕鼠的猫,且饲养者大多是社会上层贵族家庭。
古代贵族养猫
不会捕鼠的猫
传说在南宋时期,一个富商家中养了两只猫。由于富商十分宠爱这两只猫,时常傍身在旁,白天外出要带着他们俩,晚上睡觉也要同寝而眠,两只猫在娇惯的环境下长大,变得十分懒散娇气。
一日,家中的侍从告诉富商乘粮食的瓦罐里有老鼠,富商得知此消息后觉得养的两只猫此时可以派上用场了,便将一只猫放进去,那只老鼠见到猫以后被吓得上蹿下跳,谁知那只猫也是第一次见到老鼠,它并不懂得如何捕捉。
面对陌生的物种,猫反而被吓得跳了出来,从粮库落荒而逃的猫恰巧碰到了院子里的鸡,最后竟被无意路过的鸡啄死了。
这件事情虽然无法考证其真实性,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来当时社会这类养尊处优的猫已完全将本职工作抛诸脑后,主人倾注了所有的爱意反而间接害了这些本可自力更生的动物。
古代的猫抓老鼠
苏轼便提倡养捕鼠的猫,他曾在奏章中表示:猫的职责便是捕鼠,不可以因为无鼠便养不捕鼠的猫。
但他的倡议并没有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随着上层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养“不捕鼠之猫”的人有增无减,社会上还由此派生出了许多新的职业。
南宋一段时间内贵族阶层开始流行养一种全身毛发浓密的“狮子猫”,这种猫也不会捕鼠,仅仅具有观赏性,而且照料起来极为困难,但贵族阶层以养这种类型的猫为地位的象征。
商人发掘到了商机便开始售卖专供狮子猫食用的粮食,还有舒适华贵的猫窝,一些店铺甚至提供为猫剪毛的服务,这些服务模式与现代十分类似,这可能也是现代宠物行业的鼻祖。
狮子猫(剧照)
当时如果一只贵族家庭的狮子猫走丢了,便可能会在社会上掀起一阵轩然大波。
相府大小姐曾经丢失了一只狮子猫,为使大小姐消气,秦府责令官吏必须尽快找到猫的下落,官吏为完成任务派出了许多队人马出巡找猫,但始终未发现它的踪影。
最终,官吏将整条街的居民都叫来审问,找了一位普通民众打算顶罪。这位民众为了摆脱罪名不得不全程搜寻这只猫,最后是在百般求情下,相府大小姐才勉强消气了却了这桩事。
当时宋朝社会不仅只有这一件围绕猫展开的奇案,经常有人报官声称自己的爱猫不见踪影,这本是一件寻常无比的事但在当时却耗费了许多人力物力,很难不说这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猫或是围绕猫展开的奇闻异事都是对宋朝富有生活气息的社会的生动反映,宋人与猫在相互治愈的过程中找到了人与自然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陆游《得猫于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
胡仲弓《睡猫》